杨勇出生于栖霞市松山镇,一个盛产苹果的地方。
少年时的杨勇放弃高考,但一个爱好帮他改变了一切:被名牌大学录取并将获得硕士学位;从鲁迅文学院到腾讯再到盛大,工作过的三家单位都响当当;出版图书专著四册,在文学、媒体、出版等领域均有建树……
■标准的“文学小青年”
这个爱好,便是“阅读”。这个爱好,串联起这位胶东小伙儿的成长。
1980年出生的杨勇从学生时期开始热爱文学。最开始是扑天盖地的阅读,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从阅读中寻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充分成长的一个途径。他更加敏感地关注身边的一切,也逐渐有了表达的欲望……平时,杨勇喜欢以“文学小青年”自称,在他的理解中,“文学青年”不是与落魄、酸腐等划等号的贬义词,真正的文学青年,应该是时尚、上进、阳光、努力的新青年。他的成长受益于文学,所以他以此为荣,同时,他也成为这个新名词最好的实践者和解释者。十多年来,他从开始写诗歌,后来写散文,到现在陆续在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三本书三个故事
杨勇把阅读结合到了生活和创作之中,“文学是朋友、文字有力量、只写最有用的东西”,他的文学观很有意思,他总结成三句话,并体现在他所著的《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往城里去》、《中国校园文学史引
论》三本书里,每一句对应着一本书,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
他的第一本书是《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这本书从中学写到大学,是对“文学小青年的成长史”的叙述,也被他当成对自己的一次救赎,前前后后写了八年。在八年里,这本书成为杨勇与自己的一次漫长、充分地交流,这本书让他1998年放弃高考,离开家乡,奔向北京,奔向他心中的文学理想,来到了鲁迅文学院。在那里,他边学习边上班做文学编辑,充实而又快乐。在北京国际展览馆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他感慨地总结,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除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力之外,“作者最亲密的读者也可以是自己,你把文学当成朋友”。
杨勇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中国校园文学史引论》完成于大学期间。在2003年,因为优异的文学成绩,在鲁迅文学院工作的杨勇,被南京大学录取为本科插班生,这再一次成为他人生的转折。这本书起源于他的一篇论文,他不愿意耗费精力做一些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所谓学术研究,而是结合工作,并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开始了一项之前从来没有人涉足到的领域:校园文学研究。“一个青年学生写了一本文学史”,这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2010年,这本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第二版《出名要趁早》,销售成绩十分理想。
杨勇的第三本书《往城里去》,其中有对家人的描述和对自己在他乡的细节,可以称为“城里儿子与农村父亲的奋斗史”。
2006年,他在此书后记里写道“回到烟台老家的一天晚上,我把厚厚的一本稿子放到父亲炕头,它完成了我的一个特殊心愿,被寄予我源自心底的感恩和感动,当作礼物献给了家人……”
■文学成为事业突破口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的杨勇,2005年应聘入职腾讯公司,担任中国最大门户网站腾讯网编辑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本在传统文学单位工作的他,一切从零起步,他要迅速适应一流IT企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这个时候,还是文学给了他力量和突破口:从管理腾讯文学论坛到创建原创文学频道,他有着自己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他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走到了一起,并用山东人特有的热情和真诚,在腾讯聚集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网络作者,创作、阅读、评论,不亦乐乎。在这种活跃背后,他也体会到了网络新媒体工作的快乐,他渐渐地把工作变成了一份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2009年,在腾讯公司工作五年之后,杨勇加盟在文学和版权领域更加专业和细分的盛大文学,后来,盛大文学收购曾经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他又投身到定位为新媒体、华语文学门户的新版榕树下网站建设中去,目前,他担任榕树下网站的副总编辑,在网络文学和数字阅读领域开始了自己的全面释放。腾讯和盛大这两个宽阔的平台,让他在基础工作之外,有了版权经纪人和新媒体工作者的身份:累计推荐出版各类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近二百部,有百余篇文章分别在各种风格的报刊上发表;同时,他被清华大学EMBA花旗奖学金媒体班录取……
文学协助杨勇顺利成长,文学让他的生活丰富精彩、更加美好,文学也让他有了事业上的突破口,职场上一路走来,杨勇经历了从一名文学小青年到职业人的升级,成为跨越文学、媒体、出版领域的“三栖文人”。
■阅读无处不在
和其它人一样,杨勇之前的阅读很简单,就是花前月下烛光里读纸质书。但是现在情形完全不同了,杨勇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着改变。除了纸质书,他还从电脑pc端、阅读器、手机上面读网络小说、读电子书,甚至看由原创作品改编过来的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片等等。杨勇认为,即便时代再浮躁,哪怕生活和工作节奏再快速,我们渴望新知、喜欢娱乐的需求不会变,有时候,它甚至会因此变得更重要。阅读从来没有走远,也从来没有被冷落,只不过它象变形金刚变身为汽车那样,它们变了形,隐藏在我们身边,隐藏在各个地方。
为此理想,他忙碌而快乐着,一如想当年,在三站市场上买下一个黑黄相间大背包,18岁的他从烟台火车站出发,背着满脑子的梦想,驶向北京……
只不过这一次,杨勇更加专注和执著,从容而坚定!
【后记】
采访结束时,杨勇跟记者说,他很“享受”对别人说自己是胶东人、是烟台人,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烟台是个好地方,栖霞的红富士苹果好吃!”此时,也让我们以家乡人的身份,为他,以及更多像他一样因为读了好书而奋斗在路上,努力拼搏的优秀胶东青年喝彩!对他们真诚喊一声:“烟台小伙,好样的,加油!”
YMG记者姜春康
新闻推荐
改变传统“锄地”模式,栖霞130亩苹果示范园试种日本“鼠茅草”———, 从“锄草”到“种草”
本报10月12日讯(YMG记者夏红尧通讯员林新忠王强蒋言芳摄影报道)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果园“锄地”模式在栖霞被打破。今天下午,记者在栖霞...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