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魏文杰摄影报道
直奔大山深处
15日上午8点30分许,在小记者们兴奋的议论声中,大巴驶离市区,向栖霞桃村国路夼村驶去。
大约50分钟后,小记者们到达了目的地。国路夼村坐落在海拔634米的塔顶山前怀,“九顶五十峰”像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从三面将其包围得严严实实,三个自然村、800多户人家散布于10华里长的一条深山沟里,全村2200多亩耕地,有90%“挂”在山坡上。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穷山沟,如今已成为北方地区生态旅游农业示范区。
栖霞素称“中国苹果之都”,国路夼村有1300多亩的苹果园。行驶在村中,道路两边随处可见收苹果、装苹果的果农。树上的苹果挤挤挨挨,粉嘟嘟的惹人爱;路边摆着一筐筐收获的果实。这情形让车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不停地问:果园到了吗?可以下车了吗?
听果农叔叔讲故事
车行至清风岭脚下停了下来。听说上面就是摘苹果的地儿,小记者们撒腿就往岭上跑。果园的主人、38岁的张德仁早就在园子旁等着了。他告诉记者,“家里种了20多亩的苹果树,从一开春儿就忙,眼下正是丰收季,再抓紧忙活一阵儿,就能休息几天了。”
面对烟台晚报的小记者,老张就地来了个“新闻发布会”。“你在市场上见到的每个苹果,它都经历了大概15个环节”,一句话让小记者们惊讶不已。看着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的小记者,张德仁呵呵一笑,将苹果种植管理收获各个环节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隆冬季节到早春,收获了上一季苹果的果农们依然闲不下来,他们要对果树进行剪枝。谷雨之前,果农从树上采摘部分雄花,在瓦片上焙干成粉,装入一个小布袋内,在每一朵苹果花上用木棍轻轻拍打,完成人工授粉。
待苹果长到黄豆粒般大小的时候,就要进行疏果,在一朵果中剔去小果,仅仅保留一个大果。长到指顶大小的时候,就用纸袋把每一个苹果都包扎起来。
经过半个多月的阳光照射,青苹果才能变得鲜红。为了保证让每个苹果都能着色,还需要采摘遮挡住苹果上色的树叶。为了保证苹果能着全色,还在树下铺上一层锡箔纸用来折射阳光……
果园里穿梭,寻觅最大的那个
新石路小学的张恒轩边听边录,将张叔叔所说的全都录了下来,“真是想不到,一个小小的苹果背后,居然有这么多复杂的故事。”小张同学很感慨。
不等张德仁介绍完情况,小记者们纷纷向他抛出了自己的问题:“一亩地能种多少棵苹果树?”“苹果套袋要多长时间?”“这个苹果是什么规格的?”张德仁耐心回答,又招呼小记者们围成圈儿,手把手地教他们摘苹果。
“一只手托住苹果的底部,另外一只手攥住苹果上面的把儿,轻轻一掰就下来了,不能生拽,要不然就会伤到整个枝条。”老张边操作边讲解。小记者们仔细听着,不一会儿的工夫就都上手了。带队老师一声令下,终于可以摘苹果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了果园,搜寻着中意的苹果。
果园里时不时传来“这儿的苹果好大”的呼喊声。万华小学的蔡依瑶看上去很有经验,瞅准一个苹果,按照张德仁教的方法,几秒钟工夫就成功摘了下来,还不忘给身边的小伙伴“指路”:“这棵树上的好。”
20分钟之后,小记者们个个满载而归,拎着沉甸甸的袋子,互相“炫耀”着自己的成果。刘靖杰随手掏出一个品尝,苹果的香甜味道还吸引了蜜蜂前来围观。看着苹果上的蜂儿,刘靖杰也不躲闪,满脸好奇惊讶地说着:“苹果这么甜啊,蜜蜂赖着都不走了。”
亲眼所见,作文也会有汁有味
张恒轩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果园,第一次了解了苹果种植的艰辛,第一次从树上摘苹果,“特别有成就感”。
参加活动的不光是小记者,同行的还有家长。赵越的妈妈李银梅在果园外,看着孩子们蹿来蹿去地摘苹果,笑呵呵地说:“集体活动就是不一样。”
李银梅告诉记者,赵越姥姥家就是栖霞的,家里面也有几亩苹果园,每到苹果收获季节,她都会带赵越回姥姥家,跟姐妹们摘苹果。“这次虽然也是摘苹果,但氛围不一样,她也从来没有这么详细地了解过苹果生长背后的故事。”每次的小记者活动,李银梅都会和孩子一块儿参加,“能够亲历孩子的成长过程,很欣慰。”。
应晚报之邀参加本次笔会的作家张圣和王韶然,对小记者们小小年纪就有机会来果园采风很是羡慕,他们在采风中的一举一动也引起了小记者们的关注,果园里,山路上,小记者们抓住机会就向两位作家请教如何写作。
万华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张述俊也是活动参加者之一,第一次跟着小记者活动的他笑着说:“到田间地头亲自采摘苹果,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亲眼所见,亲身参与,有了这样的阅历,相信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会像新鲜苹果一样,有汁有味。”
新闻推荐
对种植新技术的强烈渴求,使为期三天的果木会变成了“饕餮盛宴”, 10万果农“争食”200万株苗木
YMG记者赖皓阳通讯员刘维正李涛摄影报道为期三天的第八届北方(烟台)果树苗木生产资料交易会昨日落下帷幕,亮点颇多,14.8万果农“引爆”农博园,200万株苗木抢购...
栖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栖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