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栖霞市庄园中心小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那就是“底线教育”。这虽不是教育理念的新大陆,但是将它付诸行动的学校并不多见。日前,记者来到这所小学,看这一“底线教育”有何独到之处。
背景:德育老师深深的失败感
刘旭光,庄园中心小学的校长,栖霞市人大代表,烟台市名校长,栖霞市“十佳校长”。正是他,在学校提出了“底线教育”的理念。
刘校长从事过15年的中学政教工作,所有的教育实践一直围绕着加强和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核心。但现实却让他很难有成就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谈不上是个失败者,可也并非是一个胜利者。因为几十年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直紧紧围绕着主旋律,大讲特讲道德,从形式到内容,概莫能外。虽说内容也丰富多彩,各种制度、章程应有尽有,可他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个话题,学生的神态依旧木讷冷漠,平日的言行依旧是我行我素。
2008年,一次,他面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做了一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报告,报告还未结束,他就沮丧地发现,“台下几百双灵动的大眼睛告诉我,他们听不懂,我讲的内容离他们太远了。”
这种深深的失败感,让刘校长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校教育,定位新的教育理念。
他提出了“回归最原始的底线教育”的教育思路,进行序列教育规划,让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以主人翁的姿态融身于班级建设、学校建设、社会建设中,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素养。
尝试:从“孝”字入手学感恩
“百善孝为先”,基于对社会道德和小学生德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刘校长决定从孝道感恩教育入手,加强小学生传统教育。找到了切入点,学校随后便创建了长30米、独具校园特色的“书韵路”,弘扬以孝为首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学生打造一条精神之路。
记者在学校的书韵路上看到,路旁的图文标牌讲述着古今广为传诵的忠孝小故事,如“孝感动天”、“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刘校长说,他想用这些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从小明白感恩、孝敬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同时,学校以此为核心,将感恩教育辐射到学生日常行为及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年的各种节日,他们都适时组织活泼有趣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每学期都组织小学生走进社区,捡拾垃圾、清扫社区,在劳动中培育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爱心培育爱心”,如今有更多的孩子学会主动地去关心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
2010年元旦,学生自发向身患白血病的小新新捐款两千余元;2012年6月,为本校家庭遭变故同时又身患甲状腺癌的孙铭同学捐款一万八千余元。拳拳爱心,彰显着孩子们的成长与成熟。
扩展:“一日八练”提升素养
如果说“孝道”是庄园中心小学“底线教育”的良好开端,那么,读书社、“小学生一日八练”和特色示范班创建活动,则是“底线教育”的有效深入。
所谓小学生一日八练,即“敬一个队礼,送一个微笑,唱一首好歌,练一小时身体,做一次口算,写一篇好字,读一篇美文,写一则日记”。每天早晨进入校门,迎接孩子们的是优美欢快的歌曲;星期一、三、五,全校诵读《弟子规》;星期二、四早晨各班背诵经典诗词;午休读书,大课间纵情游戏,夕会20分钟,孩子们静静地反思一天的行为,盘点收获,为成长留下踏踏实实的足迹。
在广泛开展一日八练活动的基础上,各班级又掀起了“小巧手示范班”、“体育示范班”、“文明礼仪示范班”“音乐示范班”、“书香苑示范班”、“绿色家园”等特色示范班创建活动。刘校长说,这个活动,不在于示,而在于范,旨在以点带面,实现激励作用,推动班级文化及学校文化水平的提升,形成一个阳光、健康的绿色校园。
从某种程度上说,栖霞庄园中心小学的“底线教育”的确起到了拉高教育底线的作用。这种教育思想传递的,是教育本原的自然规律,孩子们分享的是教育的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教育的真正内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林新忠王强摄影报道)“少琳代表,欢迎你回家!”昨晚6时许,十八大代表王少琳回到了家乡栖霞。栖霞市委组织部领导迎接王少琳。“首长...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