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姜乾)读书、写字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已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很少有人会用文言体写文章。然而事无绝对。在栖霞市就有一位花甲老人,他用七年的时间写出了一本30多万字的文言体《异代聊斋》,而且这本书籍的风格与《聊斋》极为相似,得到了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
文言体故事集《异代聊斋》的作者叫牟玉国,今年68岁。昨天,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与好友张荣起探讨这本刚刚写出来的新书。
张荣起说,这本书里全是故事,有古代从传说当中演绎出来的,也有栖霞当地的和一些当代的,还有点狐仙鬼怪等内容在内,但是它跟《聊斋》的风格相似,一样借古讽今,来深刻反映社会的一些坏现象,可谓入骨三分。
据介绍,牟玉国从小就生活在蛇窝泊镇一个书香气息非常浓郁的小山村中,儿童时期,他就对村里保存下来的一些古书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沉醉其中。“我们村是个文化村,有很多古书,识字之初,我虽然看不懂,但愿意翻着字典去钻研钻研。”牟玉国说,他从小养成了喜欢看传统性文化书籍的习惯,到了中学就更加热爱,尤其爱读蒲松龄先生写的《聊斋》。
高中时期,牟玉国赶上了不好年景,虽然没有了学习的气氛,但牟玉国仍然没有中断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书籍放在宿舍床铺下,一有空闲我就拿出来偷看两眼。”牟玉国说。
正是这种好学、肯学、爱学的精神和对国学典籍的热爱,为牟玉国后来写书打下了基础。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牟玉国第一时间报名,并顺利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但是,当时为了教育需要,34岁的牟玉国被安排进了英语系,从此与他喜欢的中文擦肩而过。2005年,执教了30年英语的牟玉国从三尺讲台退休,一直不忘国学的他,又把古老的文言文重新拾了起来。
牟玉国介绍:他常年阅读蒲松龄各个版本的《聊斋》,读到最后,头脑中也长期形成了这么一个文化积淀,无形中就想把自己知道的故事,用蒲松龄的笔法写一写。
故事写成,牟玉国把它们与身边的文学爱好者分享,朋友们都非常惊讶,“这些文章放在蒲松龄文章里面,如果没人提醒,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来是现代人写的呢。”
文言体书籍写成,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崔淑华阅读后,曾经这样评价:牟先生之书,既仿照蒲松龄的诠释之神,又仿照蒲松龄的笔法,所以先生写这些文章颇为难得。
清华大学文学系丁夏先生也表示,牟先生写的文章,确实是所谓除恶扬善、章美壮丑,不胜敬佩之至。
“这书里的故事都是我听到的。从清朝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共140篇,30多万字。”牟玉国说,《异代聊斋》不仅在写作笔法上模仿蒲松龄,而且在题目上也是一脉相承,蒲松龄以异史氏自称,牟玉国取名异代氏,表明自己的书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在当代的一个延续。
书籍写成即将出版,牟玉国曾联系了许多出版社,但其中一部分认为现在用文言体写书,读者群太有局限性,所以只能自费出书。因此,牟玉国打算拿出自己的部分退休金自费出版这本承载着太多传统回忆的新版聊斋。
新闻推荐
苹果艺术节卖的不只是苹果, 从拍电视剧到艺术苹果创意,栖霞苹果通过系列文化活动提升市场价值
YMG记者孙长波通讯员林新忠王强蒋言芳在铿锵的八卦鼓声中,第十一届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在该市文化广场盛大开幕。从9月30日开始,本届苹果艺术节相关...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