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宇鲲
住院楼、医技楼、中医馆、养生馆……走进绿树葱茏的宁县中村乡卫生院,康复设施点缀其间。周边的村民不出乡,就能在这里就诊、取药、理疗。
近日,记者在卫生院见到了中村乡中村村65岁的李老太。一周前,她在卫生院做了阑尾炎手术。而在过去,乡卫生院根本没有条件做手术。提及卫生院的变化,李老太的话多了起来:“先前的卫生院破旧得很,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医生护士不到10人,这里只能治个感冒。乡亲们患上稍重一点的病,就得去外地医院。”
的确,10多年前,中村乡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设备陈旧,人才匮乏、士气低落,甚至连职工工资发放都困难。“中村乡卫生院原来每天只能接诊十几个患者,所谓医疗设备也不过就是听诊器、血压计,连间像样的手术室都没,做个结扎节育手术,都得请县医院的大夫。”中村乡卫生院院长勾文学提起卫生院以前的情形,颇有些不堪回首。
然而,现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卫生院,日均接诊上百病号,60张病床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常需加床。年门诊量达3万多人次,住院病人1800多人次,业务收入可达380万元,还先后荣获了全省“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机构”“庆阳市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等荣誉称号。
“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也是人干出来的。”勾文学说,一路走来,这所卫生院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艰辛的过程。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卫生院千方百计自筹资金,把占地面积不足1300平方米的卫生院建设成为如今拥有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的园林式乡级卫生院。
目前,卫生院还引进各方面人才,建立了中医、急诊、理疗科、养生馆等13个临床科室,还建成了彩超室、手术室等6个医技科室。
据了解,为了减轻村民的负担,中村乡卫生院重点推广了为群众所熟悉的特色中医,比如,针灸、拔罐、刮痧、熏洗等疗法,中医日门诊量达30人次以上,实现了省卫生厅提出的中医药服务量达三分之一的要求。
新闻推荐
从黄土高原的深处走来塬上人系列二(布面油彩)张万凌塬上人系列六(布面油彩)张万凌北地秋韵一︵布面油彩︶张万凌故乡春韵系列七︵布面油彩︶张万凌□冯远几次兰州之行,我熟识了甘肃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张万凌同志...
长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长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