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三元乡“大石姆”
我国古代,有诸多关于风动石的记载。最早记录风动石的是《汉书·郊祀志下》。明代张岱的《夜航船·荒唐部》云:“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我国的风动石亦称“石闾”、“石天”、“石棚”等等。不过,很多地方都是随形赋名,或者根据神话和民间传说来称呼,如“蛤蟆石”、“飞来石”、“指动石”,以及“仙人跳”等等。风动石的奇妙之处在于巨大石头的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晃动,但晃动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继续晃动了,而且也不会致巨大倒塌,故称“风动石”。
其实,并非所有的风动石都具备风吹就能“动”的特点。对于绝大多数风动石而言,“风动”两个字只是一种形容,表示这类巨石具备不稳定性而已,因此,风动石也就泛指具备不稳定性的巨石。风动石究竟有多神奇,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带你走进长宁,体验一番它的神奇之处。
三元乡 庞然大物“大石姆”
三元乡双龙村9组的一座山顶上,有几块大石头耸立在公路旁,其中有一块处在一棵大榕树下,岩石和下面基岩之间的支撑点很小。周围群众都把这块石头叫“大石姆”。
据测量,“大石姆”长6.6米、宽4.7米、高2.6米,最大周长17.6米,而底部接触部分周长仅1米多。
站在“大石姆”下,很难想象如此一个庞然大物,“立场”却如此不坚定。伸手试着用力去推,没用多大力气,就能感觉它在动。如果想要证明石头确实在动,在推的时候,可以在石头旁插一根竹竿,就可以看到竹竿在上下明显晃动。
住在大石姆旁边的村民介绍,一有地震,“大石姆”就要摇动,汶川大地震时,石头晃动得特别厉害,但最终还是没有倒下来。
据了解,以前这里还有块与“大石姆”形状一样,但要小一点的石头,叫“小石姆”。前几年修公路,“小石姆”被打掉了,而“大石姆”太大,不好打,就没打它,得以保留至今。
“大石姆”,是一块中生界侏罗系自流井组的长石石英砂岩。在自流井组中,石英砂岩是与泥岩、泥灰岩等岩层互层的。在“大石姆”这个地方,砂岩岩石上、下层的泥岩、泥灰岩抗风化、剥蚀能力弱,而砂岩抗风化、剥蚀能力强,在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作用下,岩石上、下层的泥岩沿着岩石的层面风化、淋蚀掉了,岩石周围的砂岩也沿着岩石的节理风化、淋蚀了,唯独留下了这块可以摇得动的“大石姆”。
长宁镇 巨型蘑菇“大石包”
来到长宁镇农权村9组的公路旁,你会看到有一块形如“蘑菇”的巨石耸立在山丘顶部,巨石顶部大,底部小,远远望去犹如一朵正在生长的“蘑菇”,当地群众称这块巨石为“大石包”。
据测量,“大石包”最大直径10.2米,高6.56米,周长36.6米。民权村所处的地貌为川南典型的浅丘地形,而在周围几平方公里内都找不到这样大的巨石,这里出现这样的巨石确实十分罕见。
由于这块巨石处在丘顶之上,坡下居住了不少农户,一些村民担心“大石包”会滚下山坡,砸坏房屋,就找来一些小石块垫在巨石下面。
长宁镇“大石包”为侏罗纪泥岩球状风化形成的。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角部受两个或以上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就是球状风化。“大石包”与原来的地层和岩石是融为一体的,出露地表以后,由于局部的矿物组成不一样,经大自然的风化、淋蚀,就留下了这样一块球状的风动石。
梅硐镇 依偎千年“情侣石”
在长宁县梅硐镇中坪村,有两块罕见的石灰岩像情侣一样紧紧地依偎在一起,矗立在一块地中央。巨石向南倾斜,有些像比萨斜塔的样子。每块奇石高10米左右,周长12米以上。两块奇石的底部与地面石灰石并未“生”在一起,而更像凭空放在石灰石上面一样。
就外形而言,南面的石头要“伟岸”些,有两个接触点“放”在地面的基岩上;而北面的石头则要“苗条”些,与地面同样只有两个很小的接触点。“这两块石头好像一对情侣哟。‘伟岸\’的这块就像肌肉发达的男子汉,而紧紧依偎他的北面的这块,就像一名身材曼妙的女郎。”大多游客观赏了这两块紧紧依偎的石头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从小就见到这两块石头矗立在这里,爷爷也不知道这两块石头的来历。”这块玉米地的主人,50多岁的周姓村民说,这两块石头看起来好险哟,好像风都能吹得倒。
梅硐镇的“情侣石”,为距今5亿年左右古生代奥陶纪的石灰岩,它们处在川南双河大背斜轴部,原来是一块整石头,在地壳运动出露地面以后,在雨水、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沿着岩石的垂直节理进行了差异风化、侵蚀和溶蚀,周围的和中间的石灰石都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掉了,形成了两个垂直的大型柱状石头。在水平方向上,岩石顶部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成锯齿状、犬牙状,岩石底部与基岩的层理接触处均逐渐被溶蚀缩小成为支撑点,当北面岩石的底部支点不能平衡支撑上面的岩石时,岩石便向南倒去,撞击了南面的石头,两
块石头便同时向南倒去;而刚好南面石头底部又有一个稍高的
点,支撑和阻击了石头的倒
伏,这样两块石头成倾
斜状连成了一块,形成了现在的“风动”奇特景观。延伸阅读靠风化“雕琢”
成就天然“不倒翁”
这些疑似人工建筑的风动石,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斜立如故。判断一块风动石是人为形成还是自然形成,主要依据是看巨石和巨石底部的支持石有无人工痕迹。虽然差异风化可以让巨石“分家”形成支撑石,冰川漂移、泥石流等自然搬运,也可以让大块巨石恰巧停落在支撑石上,但巨石本身尤其是巨石下面的支撑石,如果有人为痕迹,即使那痕迹很微小、很久远,考古专家还是可以辨认出来。
风动石是怎样置放在如此精巧的平衡位置上的呢?其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一是差异风化形成的风动石。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和风化程度不同。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抗风化能力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一起,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就保留了下来,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则风化、流失了。风动石的岩石和它下面的支撑岩石原来是一个整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水冲等作用下,岩层表面层层被剥蚀掉了,两块岩石的连接部位逐渐变细变小,最后形成支点,产生“风动”效果。“大石姆”、“大石包”和“情侣石”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二是漂移作用形成的风动石。有的风动石,石质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那么这里过去很可能发生过冰川或者泥石流运动。借助冰川融化或泥石流产生的力量,恰巧将巨石置放在支撑石的上面,形成“风动石”景观。
三是崩塌形成的风动石。由于岩石的重力崩塌,停留在岩石上,崩塌的岩石就成为了风动石。
刘龙泉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张勇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华西城市读本讯(宋成均胡洁记者张勇)5月15日,宜宾市长宁县公安局联合县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烟草、食药局、农业局等部门,在人流密集的长宁县城第一街街口设立宣传点,开展了以“打击防范...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