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张新
“清清南广河,荡漾着清波,把南丝绸路上的神奇广为传说。红红的山岩丹霞尽染,幽幽的石门兰香润泽。看云,云飞五尺道;听风,风吹古桫椤……”2013年11月,宜宾市首届“三江放歌”高县专场广场文艺演出“美好高县”在市科技文化中心广场上演,一首来自高县的原创本土歌曲《乡情如歌》一经唱响,就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歌美,曲美,词美,唱出了高县的美丽富饶。”市民严先生说。
2014年,《乡情如歌》在全省打响,荣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水墨丹青皆入歌曲
据了解,《乡情如歌》创作于2013年,是宜宾市高县县委宣传部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着力实施“九个一”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作这首歌曲,既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也是为了通过音乐的形式反映高县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通过歌曲的广泛传唱,使高县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县、热爱高县、走进高县。
高县坐落在有“长江第一支流”之称的南广河边,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这里山川险峻、碧水荡漾,是著名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拥有国内少见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群落。秀丽的七仙湖、川南道教名寺流米寺以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硕勋故居、纪念馆……这为《乡情如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但要如何撷取其中精华入歌,颇费歌曲创作者们思量。
为创作好这首歌曲,高县县委宣传部与四川龙韵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通力合作,请王持久老师作词、胡晓流老师谱曲,经过多次实地采风,成功完成了歌曲《乡情如歌》及MTV的创作。
百姓视角唱出心声
《乡情如歌》以南广河流域风土人情为创作主线,以高县本土文化为创作原型,融入丹霞红岩、五尺道、桫椤海等自然、人文元素和符号,全面展现了高县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文化。同时,“绿绿的田园李花遍野,葱葱的青山茶树满坡,乡间桑蚕织锦绣,河畔竹影舞婆娑……”突出展现了高县生态集群产业的蓬勃发展及“水墨丹青醉”的人文旅游特色,用艺术形式再现了“美好高县”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乡情如歌》的创作理念,就是通过一名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把高县的历史、人文、自然等内容,用通俗的语言、优美的旋律进行串联、创作,既反映高县特色,又适合传唱,从而便于推广,最终《乡情如歌》成为一首歌唱家乡、赞美家乡的精品力作。
“清清南广河,温柔绵长的母亲河,唱不尽,唱不尽,家乡情如歌……”歌曲结尾将乡情进行了升华,道出了拥有幸福美好生活的高县儿女,对南广河的深深眷念和歌颂。
歌曲凝聚高县儿女
如何让这首歌喜闻乐见,在广大老百姓中流传?《乡情如歌》通过现场演唱、音乐CD欣赏、歌舞表演等视听形式,让广大老百姓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乡情如歌》的MV(音乐录音带),拍得唯美写实,如诗如画。伴着悠扬的前奏,一叶小船泛舟碧波之上,随后推出五尺道、流米寺、硕勋公园,李花、茶树、蚕丝等系列标志性的美景和特产,再加上在各级电视台的反复播放,更让人入脑入心。歌曲中有关伴唱部分的设计,让歌曲内涵更加鲜活饱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乡情如歌》既全面展现了高县的历史、人文及自然特色,又朴素真挚,朗朗上口,因此受到了高县群众的喜爱。
“自从有了《乡情如歌》这首歌,音乐老师可以教学生们唱自己家乡的本土歌曲了。这首歌又好听又有意义,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高县一位小学老师说。
据介绍,《乡情如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召力,激发了老百姓热爱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它作为赞美家乡、弘扬正气的主旋律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高县的良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凝聚起了广大群众共建“美好高县”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合力。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参加高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县要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及早谋划好“十三五”各项工作,培育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找准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通过抓龙头企业带动一方...
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