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近1000首音乐作品,成为文化部表彰的“群文之星”;他组建民乐乐团带动上百乐队,发掘民间音乐;他致力于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策划并主持包括珙县民歌在内的《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丛书和DVD影像专辑工作。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民歌的传承人——罗建华。
如今,从珙县文广新局退休的罗建华仍然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断地创作歌曲,整理各类珙县民歌乐谱,近日,他给全市贫困村的130名文化能人、文艺骨干当老师,为他们作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培训。
岁月悠悠,罗建华怀着执著的追求,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民歌滋养音乐创作
罗建华是土生土长的珙县人,从小就伴随着悠悠民歌成长。
1978年,在珙县化肥厂工作的他创作了一首“民歌串烧”形式的《好久没有唱山歌》,参加全县职工文艺调演,并获得一等奖。因此,他被写出著名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作者蓝河老师发掘,成为他的弟子。5年时间里,他跟着蓝河老师学习作曲法、和声、指挥,为日后创作民歌打下坚实基础。
1983年,罗建华被借调到珙县文化馆,参与了珙县对民间歌舞、民间文学、民间音乐的集成普查工作,罗建华至今记得,搜集民歌来到珙县王家镇梳头沟时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梳头沟是一个苗族聚居区,贫穷落后,煮一碗面条已经是待客最大的礼遇。然而听说县里有人要来搜集民歌,苗家男男女女都穿上了压箱底的民族服装,唱起山歌,迎接客人。他们身着艳丽苗家服饰,在山野中歌唱着劳动,歌唱爱情,歌声如同山泉水清新、悠扬、质朴。
这一幕给了罗建华震撼,也给了他心灵上的滋润,他说:“原来,音乐在民间,美妙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从此,他走到哪里,就搜集民歌、整理民歌、改编民歌、创作民歌到哪里。此后,罗建华调到珙县文化馆和文广局工作,他根据珙县民歌素材创作的《凉风悠悠》《扭连扭》《三哥哥的唢呐》等音乐作品一炮打响,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至今仍在省内外流传。《凉风悠悠》《背篓街》《僰昌沟怀想》《崖魂》等歌曲分别在四川省1999年度群星奖、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群众声乐大赛、第七届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高端选萃中获得前三的好名次。
■ 一支乐团带活百家乐队
“独乐乐不算乐,众乐乐才算乐。”这是62岁的罗建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他认为,音乐是大众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他从不独享,而是致力于音乐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民间音乐的发掘。
“1979年组建珙县第一支乐队,2002年组建珙县民族乐团。”说起当初组建乐团,罗建华特别高兴。
珙县民族乐团水平高、影响大,但毕竟珙县民族乐团能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有了自己“找乐子”的地方,罗建华没有忘记众多音乐人,他鼓励更多的音乐人组建乐队,在短短几年来,珙县组建乐队158支,遍布珙县县城和17个乡镇。这些乐队服务乡村,给人们带来欢笑和美的享受,一阵浓厚的文化气息迎面赴来。
■ 让大众再度接受民歌
从2005年开始,珙县已先后两次开展对珙县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作为珙县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罗建华和李耀禧等人在在珙县巡场镇组织开展珙县民歌专题培训班,开展传习、传承活动,目前,已培训包括孙杰、罗军、刘俊宏等在内的30多位民歌爱好者。
据罗建华介绍,珙县还要继续深入挖掘和收集整理“珙县民歌”资料,建立“珙县民歌数据库;并建立特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加强珙县民歌研究;召开珙县民歌学术研讨会,成立珙县民歌研究保护传承应用小组,开展珙县民歌展示活动,优选珙县民歌优秀歌曲,参加国家、省、市各类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
如何让珙县民歌在新时代让大众接受,罗建华也在实践创新。他表示,民歌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不能只是原样复制,要有时代特点,有时代节奏。现在年轻人喜欢通俗音乐,罗建华在创作珙泉镇镇歌的时候,就加上了摇滚要素,让普通百姓更喜闻乐见。
晚报记者 谢臣仁
新闻推荐
好不容易拿到驾照,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然后战战兢兢开车上路,再到驾轻就熟。从“菜鸟”到“老手”,驾驶员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有人发现,刚驾车上路时还全心投入,一旦技术娴熟后,一些驾车陋习也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