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珙县完成了13个贫困村退出和5428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底洞镇利民村便是13个退出的贫困村之一。
利民村地处珙县底洞镇东部,2016年,人均纯收入6318元,实现了贫困户的“1超6有”和贫困村的“1低5有”。
□田明曜 本报记者 罗友莉 李茂 文/图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月28日,记者从珙县县城出发,用了1个半小时到达底洞镇利民村。依山延绵不断的水泥公路、火热建设中的蚕桑屋、大片大片的大果红花油茶、沿路的梨花桃花朵朵盛开,松涛鸟语、泉水轻流,让人感受到利民村在脱贫奔康道路上的大动作、大作为。
“利民”,利于人民、利为人民。这是珙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直坚守的原则之一。一直以来,珙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使命、最大的责任担当、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着力破解以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为代表的民生“七难”。
利民村在这样***的方向中,破除困境,加速实现了脱贫奔康。
“我们家房子建起来了、孙子孙女读书也不愁了、住院手术医药费也可以报销了,公路还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日子好起来了。”张天贵说。
“我们家的小孩还享受了教育扶贫,除了免学费,还补贴生活费。”陈吉全说,政府是真的在做实事,在真正地扶贫。
“2014年以前,我们家人均就2000多元钱。去年,我们家有差不多2万元的收入,人均下来有好几千块钱,现在真的是脱贫了。”周建均说。
精准识别 扶真贫
3月28日上午,利民村在雨后清朗的天空中显得格外干净,一扫贫困户张天贵连日来内心的阴霾。“往年快到清明节那几天,山头的云阴沉得很,心头也不舒服。”张天贵一边在自家院坝里晒太阳一边说。
今年65岁的张天贵患有肺癌,药品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犯病、硬撑、住院、买药、吃药,然后再次循环成为了她近年来生活的常态,长期并且高额的医药费用让这个5口之家陷入了低谷。
“因病致贫是扶贫工作中最棘手的,当事家庭如果因病致贫,多半都没什么劳动力,可能就靠着一两个人支撑起来。”利民村村支书许汝坤说,改变来自2014年,根据市、县、镇的要求,利民村对全村农户进行核实精准调查,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督查通报全面清理、核实贫困户信息、档案,做到档案齐全、信息完整、数据真实,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度;同时,在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户填写贫困户手册,逐户规划扶持措施。
正是有了精准识别,2014年,张天贵一家成为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各级各部门摸清张天贵一家的所急、所需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我们家房子建起来了、孙子孙女读书也不愁了、住院手术医药费也可以报销了,公路还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日子好起来了。”张天贵说这话时候,正在房子旁边育水稻秧苗的儿媳游雪琴回家休息,顺手拿起扫帚将院坝的积水清扫干净。
“房子是去年农历5月14开始修的,12月初搬进来的。”游雪琴告诉记者,一家人从没想过那么快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新房子,母亲要看病,孩子要上学,根本不敢考虑房子的事情,即便老房子已经属于危房,在游雪琴和丈夫许汝均心中,新房子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好在经过精准识别以及建档立卡,张天贵一家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并开始发展种养业,“这就是精准识别扶真贫。”许汝坤说。
因户施策 真扶贫
事必做于易,成于实,而精于细。精准识别贫困户固然是扶贫工作当中最为基础、最重要的一环,但精准识别过后,扶贫路该怎么走?这个问题展现在了许汝坤以及“第一书记”张立芳等村干部以及帮扶干部的面前。
“工作中坚持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因户施策、一户一册,分类制定贫困户脱贫规划和计划,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张立芳说,同时落实项目资金、帮扶人和帮扶责任。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公路硬化资金,市总工会协调扶贫资金,市林业局培训资金……各级帮扶资金为推动利民村的各项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在利民村村主任许昌莲的账目表上,每一笔关乎扶贫工作的资金来源和走向都十分清楚。而据许昌莲介绍,结合利民村实际情况,分别为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具体发展项目和帮扶措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47户,85人;低保政策兜底一批12户,20人;医疗救助扶持一批23户,28人;易地扶贫搬迁搬迁4户,8人;危房改造10户,32人。
今年39岁的陈吉全就是利民村因户施策的典型之一。
3月28日,见到陈吉全的时候,他正在房子右侧的鸡圈里喂鸡。鸡圈是他根据自家园地的地形地势,用渔网拦起来的传统鸡圈,“因为我家喂养的都是土鸡,只能放养,肉质才好,长得才好。”陈吉全说。
与张天贵的家庭一样,陈吉全一家也是因病致贫,而两个儿子分别读初一和高二,每一年的学杂费又是另外一笔大开销,家庭压力非常大。通过“一户一法”方略,因户施策,陈吉全开始养殖本地乌骨鸡和肉牛,成效良好,“去年加上养牛的钱,差不多3万元的收入。”陈吉全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他还以20多元一斤的价格卖出了一批本地鸡,同时,孵化了2窝小鸡,他估摸着,今年的收入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几百块钱。
“我们家的小孩还享受了教育扶贫,除了免学费,还补贴生活费。”陈吉全说,政府是真的在做实事,在真正地扶贫。
做实事,真扶贫。
对贫困户制定脱贫规划计划的同时,利民村还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上下功夫,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截至2016年底,实施入户便民路硬化近14公里;落实村社公路硬化9.7公里;新建联户供水工程5处,实现全村安全饮水。修建村级活动阵地300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600平方米;村卫生室60平方米,常驻村医生一名;实施亮化工程,安装了40盏路灯。
多措并举 真脱贫
“我们每个月至少会到村上两次,向村民进行养殖的现场培训。”3月28日下午,在利民村的村道上,记者遇到了底洞镇畜牧站下派到利民村的驻村农技员罗兴德以及兽医彭军,“我们这次主要是对村民养的猪进行瘦肉精的检测,并对村民进行现场的养殖培训,比如环境、饲料添加等方面。”罗兴德说。
作为利民村驻村农技员,罗兴德的职责并不仅是进行畜牧养殖方面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根据村民需求,他会联系相关部门,通过农民夜校的载体,组织开展类似蚕桑养殖的培训等。
跟着罗兴德,记者来到了贫困户周建均的家中。周建均一家四口人,大女儿早已出嫁,小女儿在外打工,儿子周成勇智力二级残,而他自己则是视力三级残,似乎不幸的因子一直笼罩在他们家,不幸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贫穷。“穷,不晓得咋个办。”说起前些年自己的家庭状况,周建均重复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穷。”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2014年,周建均在信用社贷款5万元,从6头牛开始,走上了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增收致富之路。2016年,周建均又购进15头牛,壮大了养殖规模,也正是在这一年,周建均修建起了276平方米的牛棚。经过买进卖出,如今,周建均的牛棚里存栏29头,“最近,有能繁母牛项目的验收,只要验收合格,算下来,我能有8万元。”周建均说,自家的牛已经通过了前两次验收,对第三次验收也十分有信心。
“2014年以前,我们家人均就2000多元钱。去年,我们家有差不多2万元的收入,人均下来有好几千块钱,现在真的是脱贫了。”周建均说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还表示,今年存栏的肉牛以及能繁母牛多,效益会更好,再算上发展蚕桑和养猪这两版块,年收入也会更高。
周建均只是该村在脱贫攻坚当中,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
2016年,利民村“一步成园”发展蚕桑411亩,其中贫困户12户100亩,并成功争取珙县2015年能繁母牛补贴试点和2016年肉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发展能繁母牛养殖150头,年繁殖犊牛70头,年实现经济收入35万元;建设完成960平方米花卉育苗大棚1个,发展花卉种植36亩,果红花油茶10亩;栽种笋竹两用林200亩;采用“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方式于去年成立了珙县绿韵花香花卉种植专合社。“我们还正在申报珙县富农肉牛养殖专合社,大约2个月后,这个专合社就能挂牌成立。”许汝坤说,当村上的项目全部整合发展后,利民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近日,宜宾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率干部职工一行人,到对口帮扶的珙县底洞镇利民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47户贫困户送去化肥、日用品和慰问金等,解决春耕生产的燃眉之急。张维摄...
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珙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