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现场
△宜宾卫星观测站技术人员确保供电系统正常运行
△宜宾卫星观测站技术人员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宜宾卫星观测站雷达操作手正在捕获目标
△宜宾卫星观测站技术人员在岗位上工作
新华社西昌6月23日电(李国利 王玉磊 黄国畅)我国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送入太空。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我国所有的北斗卫星都从这里成功飞向太空,创造了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组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北斗港”之誉,承担了我国全部北斗卫星的发射任务。自2000年发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以来,他们用44枚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将59颗北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实现发射百分之百圆满成功。
事实上,航天发射从来就是一项高风险的科技活动——
6月16日,因临射前发现产品技术问题,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不得不推迟。6月23日,这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我国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2003年5月24日晚,大雨倾盆,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发射在即,突然发现关键线路漏电。时任发射场火箭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的毛万标主动站了出来,凭着翔实的数据计算分析,得出“可以发射”的结论。几十分钟后,卫星顺利升空。
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西昌发射场是属于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的发射场之一。2011年7月27日,距离发射窗口仅剩半个小时,场区出现强雷暴天气。中心气象团队凭借多年扎实功底,主动觅得“机会”,利用10分钟的雷雨短暂间隙,成功送第9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入轨。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高密度发射期。特别是2017年11月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至今的两年多时间,中心连续实施20次北斗发射,将30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和2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的世界纪录。
“百分之百成功发射要求极高,因此它的实现更加体现了中心航天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宜宾卫星观测站:
二十年磨一剑 我与北斗共成长
□赵飞 李彬彬 文/图
距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不到一个月时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传捷报,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收官之战取得圆满成功。
一波三折,6月23日上午9时4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伴随着阵阵轰鸣声,直刺苍穹。我国北斗导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整个北斗三号系统全部组网完成。20年来,我国北斗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包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火箭腾飞、卫星入轨,大家看到更多的是01指挥员的运筹帷幄,塔勤工作者的胆大心细,其实还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为火箭腾飞保驾护航,他们就是三江测量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宜宾卫星观测站,看一看北斗成功组网背后的故事。
“宜宾3107雷达跟踪正常!宜宾遥测信号正常!”一连串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在场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中心传来卫星入轨的胜利消息,指挥大厅响起热烈掌声,短暂的喜悦过后,三江测量人马上开展任务复盘总结和设备技术指标恢复工作,不停歇的投入到下发任务准备工作中。技术室副主任张小飞介绍说:“此次任务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并且是在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整体来说压力较大,但是我们所有参研参试人员,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精心操作,圆满完成此次跟踪测量任务。前期,我们扎实开展质量整顿教育,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发现解决了雷达中心机数据异常、雷达计算机内存故障问题,组织人员完善风险防控预案,确保风险可控,万无一失。之后,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业务训练新思路,不断适应职能使命需要,不断提升航天发射跟踪测量能力,锻造过硬跟踪测量队伍。”
风雨同舟二十载,自主创新启新篇。北斗发展的二十年,同样也是该观测站全面建设、职能拓展、提升能力的二十年。二十年来,三江测量人秉持初心,肩负着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在奋斗中践行着“精忠报国、精业实干、精勇奋进”的三江测量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断探索,自主创新,将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有机结合,完成了雷达数据交互软件国产化改造、基于国产平台指挥联调系统开发、雷达一键式标校等科研改造工作,提升了设备软件自主可控水平,大大增强了复杂气象条件下雷达跟踪测量能力及效率,极大满足了高密度航天发射的测量要求。
长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据悉,这是该观测站第213次圆满完成卫星发射跟踪测量任务,三江测量人在他们的“新长征”中不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测量奇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铄然)昨(22)日上午,四川轻化工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暨授位仪式在宜宾、自贡校区同时举行,并同步进行网络直播,13...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