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 怡 文/图
核心提示:
进入新年,是玉林市民间义工最忙的日子,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寒冬送温暖”活动,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丝丝暖意。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慈善最为特别的一年。因为“郭美美事件”,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一落千丈,民间公益成为慈善力量的另一个出口。“微博打拐”、“免费午餐”……人人参与公益慈善的氛围空前浓厚。然而,民间慈善团体在发展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如何使之健康发展,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来自民间的温暖
1月11日,春节的脚步已近,玉林市福绵区沙田镇的吕家还没有一丝过节的气氛。就在这一天,百合义工再一次走进这个贫寒的家庭,给他们带来了春节慰问品。
吕家有3姐弟,他们的父亲病故后,母亲就改嫁了,将姐弟3人留给70多岁的爷爷奶奶抚养。现在,大姐读初三、二姐读小学六年级、弟弟读小学二年级,孩子们都非常懂事,自理能力很强。去年,一群带着红帽子、身着大红外套的百合义工走进他们的生活。“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吕家确实很困难,打算按照小学生每学期200元、初中生每学期300元的助学标准,帮助3姐弟完成9年义务教育。”玉林百合义工群的负责人之一阎江告诉记者。
去年1月10日,玉林市10多名热衷公益事业的网友自发组建了百合义工群,一年来,他们积极投身到爱心活动中——帮助贫困学童、看望孤寡老人……在这个过程中,百合义工也从当初的10余人发展到394人。从今年1月5日起,他们开展了规模较大的“暖心行动”,计划在15日之前每天慰问三四户困难家庭,吕家就是其中之一。
百合义工阿贵告诉记者:“在爱心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也认识了很多义工和爱心人士。”
在玉林,很多人抱着这样单纯的念头去献爱心。如今在QQ上建群的玉林爱心团体多达10多个,还有来自本地网络论坛的北流义工、红豆义工等。在这个冬季,他们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异常活跃。
阎江口中经常挂着一句话:“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对于很多人来说,自身的能力并不允许去从事大的慈善事业,然而民间公益的力量就在于此——让每一个人都学着去付出一点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普通人朴实的爱心更有号召力,更能彰显人性的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善的因子,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也是民间慈善团体发展迅猛的原因。
逆境中顽强生长
每次爱心活动都需要钱,光靠成员的捐赠,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何解决爱心款问题,成了民间慈善团体最头疼的事情。
“介绍朋友进来、发展身边的同事、拉生意伙伴献爱心,我们的群友职业各异,老师、医务工作者、律师、电器维修人员都有。”义工阿贵笑称这是“爱心传销”。但靠捐赠的资金还不够,在百合义工群办公室里,堆放着爱心人士捐助的各类物资,有小孩的衣物、书包、玩具,甚至洗发水、根雕等。百合义工群便想出了“爱心义卖”的方式,只是在多次的公开义卖活动中,效果并不很好,很多物品最后还是在成员间内部“消化”。
“如果无法募集到足够的资金,义工群将如何开展活动?”记者问阎江。她思索了一会说:“目前我们账上的爱心基金大约是3万元,基本上能够帮助17个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如果爱心资金链断了,助学活动就只能中断。所以我们正大力宣传,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
也有成功解决了部分资金难题的爱心团体,如北流义工协会。“去年我们协会募集到经费超过8万元,主要是靠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会员缴纳会费等,基本能满足活动需要。”北流义工协会秘书长陈攀说。在北流市,义工协会得到全市支持:多家商店都设有“爱心箱”,商家不定期地从营业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投入“爱心箱”,义工协会定期回收里面的爱心款;还有的商家直接捐款捐物、开展义卖义拍活动,把所得款项捐给义工协会作活动经费。
期待发展的春天
“我们和北流义工协会不能比,他们是在民政部门注册团体,而且有共青团作为主管部门,我们目前只是草根群体,‘名不正言不顺\’。”阎江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民间慈善团体数量估计达上百万个,但实际登记注册的不到30万。与国外慈善组织的登记制度不同,我国的慈善组织成立的程序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是民政部门在管,另一方面还要有主管单位“挂靠”。
而令很多民间爱心人士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组织的募捐和义卖等还涉及“行政许可”问题。玉林市民政局福利科科长陈丽雄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民间慈善团体的募捐活动必须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这主要是基于善款的流向问题,所以需要监督。”
因为不允许随便募集资金,很多民间慈善组织只能在小范围内循环,往往是以个人捐赠为主,导致一些民间慈善团体举步维艰。相比境外的能够自主发展、获得强大公信力和资金支持的民间组织,这种差异犹如两重天。
即使如此,中国的民间慈善者们已开始摸索着寻找出路。 “现在我们首要任务是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以后就到主管部门注册,取得‘名正言顺\’的地位。”阎江说。
“要设立行政许可,其准入门槛也宜低不宜高。中国慈善事业刚起步,应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加入慈善队伍。”有学者认为,如果准入条件过于苛刻,一方面容易导致腐败,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民间的爱心受伤。只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慈善组织竞争,垄断募捐才有可能消失。
部分网民和专家认为,民间慈善团体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它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态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立法、行政等多个角度加强规范,使之真正为民行善。
相关链接
●大慈善团体信任危机: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20岁女孩,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一时间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之后,中华慈善总会曝出“尚德诈捐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曝出“中非希望工程门”,使得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社会捐款数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均出现锐减。
●微博“打拐”:
2011年1月,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网友们用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这起高举道德与法律旗帜的公共事件,为兔年涂抹了一层人文亮色。
●“免费午餐”:
由邓飞等500多位记者、国内几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公募计划,倡议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海内外爱心媒体的支持。“免费午餐”行动目前受到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媒体和民间人士参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梁莹文/图由于缺乏了解,很多人对养殖业污染问题不以为然。实际上,养殖业污染严重程度并不亚于城市里的生活污染。“一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量相当于七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比生活污染...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