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群峰
“每天早上和傍晚,环卫工人都会骑着三轮车来到各家门口,将门口的垃圾一股脑儿收走,维持着村里的整洁干净。”2月28日下午,北流市北流镇六地坡村的70岁老奶奶陆兆清站在自家门口,大声称赞环卫部门对村里垃圾的处理。
六地坡村有人口3000余人,属成片聚居区。之前,村民们的垃圾无处可放,零碎垃圾在村里乱扔,大堆垃圾就倒进沟里、倒在路边,导致垃圾遍地。现在每户每年只需交上60元清洁费,就改变了这种状况。
负责村里垃圾收取的环卫工人叫覃昌伍。每天清晨6时30分,他便来到村里开始垃圾收捡工作,结束后就开始清扫主要村道。为此,他领到了一份900元的月工资。
村里收集清扫的垃圾会被集中到建在村里荒僻处的一个简易点,随后会被覃昌伍及其环卫处的同事用电动三轮车逐车拉到镇里的中转站,经过简单压缩处理后再被装上卡车,运往县一级的填埋场进行最终处理。
北流市环卫处主任李朝发介绍说,这种“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一条龙”处理模式目前已覆盖了北流城区周边的20多个村,未来还将逐步向更偏远的村镇推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当前,垃圾乱扔的问题已成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有的农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堵河”的严重状况。探索一条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的可行道路已迫在眉睫。
玉林市一些试点村取得的良好效果证明,“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但因农村范围太大,全面推广这种模式面临着资金、人力及车辆设备不足的难题。
2月27日,玉林市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在全市构建覆盖城乡的清洁工程网络,推广“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做到有机构队伍、有设备设施、有经费保障、有监管制度。
新闻推荐
把孩子的“幸福”找回来 ——看北流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实践
教育视点本报记者周仕兴本报通讯员李炳炎刘军海“幼儿园想玩不给玩,小学想玩不得玩,初中想玩玩不动,高中压根不敢玩,大学想玩无所长。”这是几年前流传在北流市校园的一句顺口溜。北流市总人口13...
北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