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故乡亲
胡女士在榆林某事业单位上班,前几天她刚送回国探亲的儿子返回学校。谈到过中秋会给儿子买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时,胡女士说,亲人间的理解和精神上的鼓励是她送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胡女士的儿子小高读完大学二年级就选择了去国外深造,因为从未这么远离开过家,再加上出国时他还不到20岁,很长时间里,胡女士和家人都十分牵挂远方的儿子。有一次,儿子没像往常一样准时给家里来电话,之后连着几天也没什么消息。那几日,胡女士与家人的内心都十分煎熬。几天后,儿子终于有消息了,原来因为参加学术研讨会,忙得没顾上打电话。胡女士并没有责备儿子,只是说了句家人都好担心你。“也就是这一句话,让儿子懂得了家人的重要。自那以后,无论是去了哪里,他都会及时和家人取得联系,免得我们担忧。”胡女士不无自豪地说。有了亲人的理解与鼓励,儿子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目前他已本科毕业,并获得了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的机会。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虽然胡女士嘴上说理解和鼓励是给儿子的最好礼物,可看到别人吃月饼的时候,她又难免牵肠挂肚起来。中秋节前,胡女士给儿子发了短信,告诉他中秋节应该去唐人街逛逛,那里节日气氛浓,也能吃到地道的中国大餐。
家是故乡美
“中秋节了,最想见的人是我远在美国的女儿。”刘奶奶告诉记者。年过八旬的她可谓一个“潮人”,记者采访时,她正在网上专注地浏览着女儿从美国传来的全家福照片。
刘奶奶的女儿刘慧民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德国学习,之后她在那里呆了8年。8年间,刘奶奶只有在两个外孙女出生的时候去看望过女儿。去的时候,刘奶奶除了带着护照、衣服等必需品,还带着一些灶具。她说女儿爱吃自己做的烙饼、包子、馒头,这样只要女儿想吃了,自己随时可以动手做。此外,她说自己当时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外孙女们学习中国话。
“时间虽然短暂,但那却是最幸福的一段时间。”刘奶奶说,眼下,女儿已经辗转到了美国。每当女儿到一个城市,刘奶奶总是要在地图上圈出女儿所在城市的位置,同时注意收看当地的新闻及天气预报。这种习惯性行为已经完全融入到她的生活中去了,并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刘奶奶年岁已高,但生活丰富、规律,散步、看报纸、玩游戏、晒太阳,样样不误。当然,她更想念亲人。为了让女儿时刻感受到亲人的陪伴,刘奶奶和女儿约好,用视频聊天的形式过这个中秋,这样不仅可以看到人,还可以听到双方说话的声音。“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一个人无论在国外待多久,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祖国,忘记自己的亲人,要常回家看看。”刘奶奶说。
水是故乡甜
当了几十年的老师,老白夫妇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但他们还有一丝不满足,因为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在等着他们,那就是将儿子白钢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9年,部队到各大高等院校征兵,老白的儿子经过层层考核后,光荣地成为一名士兵。而今,儿子在部队已经快一年了。谈起儿子在部队的表现,老白夫妇脸上挂满了笑容。他们说,儿子集训3个月就被评为优秀学员,之后被选送到喀什司训大队学习驾驶军车的技术。5个月的时间虽然艰苦,但他毅然坚持了下来。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老白夫妇不能给儿子打电话。于是,他们就给儿子用手机发短信或写信,可因为儿子所在部队位于高海拔地区,往往是信息头几天就发出去了,却要过几天才能收到。因为路途遥远,写信也要20多天后才能到达。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悄然盼望接到儿子打过来的电话。“一周才能听到一次他说话的声音,真难熬啊!”老白的妻子说。
白钢是家里的独生子,当兵时才21岁。老白夫妇说,过去儿子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眼下迎来儿子当兵走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为了能让儿子感受到家人的祝福,老白夫妇20多天前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不要担心家里,过好在部队里的第一个中秋节。
“当初给儿子起名叫白钢,为的就是让他像钢铁一样坚强,并经过部队的磨炼不断为自己的人生积累经验。”老白说。老白的妻子最近几天特别想儿子,几天前她还和丈夫一起照了相寄给儿子,希望能带去一份节日的惊喜。“儿子说最喜欢喝家乡的水和吃我做的饭,但短期内这个愿望恐怕难以实现了。”她有点失望地说。
今年,刘奶奶只能在网络里与女儿共度中秋节。赵小军摄
新闻推荐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课题。在解决不同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便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新不会常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孔子所倡导的新。因此,孔子被后人称之为“时圣”。“书香家庭”,在古代...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