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而且充分挖掘了具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业、风味小吃、古玩字画、地方手工艺品等,发展了民歌、剪纸艺术,推动了群众性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交流,为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观光环境,推动榆林历史文化旅游事业和相关商业经济发展,成为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精美名片。
榆溪河综合整治工程将新老城区与水融为一体,形成国内沙漠城市独有的滨水景观。榆溪河综合整治一、二期工程北起迎宾桥北,南至榆兴桥南,贯通榆林主城区腹地,全长4000米,占地380.84亩,打造园林、广场、水景、绿化、亮化等风光,建成了“一池清水,两条绿带”的经济、文化、生态走廊,勾画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花草中的独具韵味的大漠风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城市广场是城市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市先后建成总面积24.2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凌霄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广场集休闲、健身、娱乐、购物功能于一体,增加了城市空间的深度和层次,为广大市民在闹市中心创造了舒畅、放松、休憩的绿
色空间,使榆林市生态价值、环境保护价值、文化娱乐价值、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价值融为一体。
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十年间,榆林城区新建、改建了长城路、航宇路、文化路等50多条道路,市政道路达240多公里;新建了长城南路大桥、榆溪桥等7座大桥;硬化500多条巷道,有效解决了居民区排水和行路难的问题。
榆林城区目前天然气用户近10万户,气化率达80%;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5%;集中环保供热总面积达810万平方米,占总用热面积的66%。
高质量打造城市公用事业服务
随着榆林市城市框架的拉大,人口急剧增加,全市供水、供气和供热进入全面
发展时期,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天然气建设方面,目前建成东至东山,西至210国道,北至榆林学院,南至陕京管理处及经济开发区天然气管网,用户近10万户,城区气化率达80%。城市供水普及率不断提高,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5%。
在城市集中供热方面,范围南起榆林热电公司,北到新建路钟楼巷,东至上郡路东侧,西至榆溪河东侧,城区集中环保供热总面积达810万平方米,占总用热面积的
66%。
在“三供”全面发展的同时,榆林城区“两厂(场)”和环卫设施等也在加快进行。2008年8月,建成了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70%;2007年6月建成并投运了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的城区生活垃圾处理
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85%;在环卫设施方面,按照“双创”标准配置了一大批环保型垃圾收容器,城区主要街道生活垃圾实现了袋装化收集清运,城区环卫机械化清扫率达24%,同时建成了146座设施齐全的水冲式公厕,42座垃圾收集转运站,24处环卫工人休息场所。
十年来,榆林城区人均公共绿地由1.2平方米增加到7.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
全方位加强城市绿色生态建设
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榆林市城市建设秉承生态城市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适宜人居为目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高转变。为建设最佳人居
环境,榆林市采取广场绿化、道路绿化、机关庭院绿化和游园绿地建设相结合的措施,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墙体挂绿、租地造绿、借地生绿、院落植绿”工程。共完成了50多条道路绿化,建成了16块小区游园绿地,实施了芹河、沙河和榆溪河两岸绿化,对市19个单位实施了拆墙透绿;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2平方米增加到7.75平方米。府谷、神木、米脂等县也根据地理条件特点,采取山顶戴帽、山体披绿、山腰打坝、河道造绿、过境街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在绿化过程中,榆林市高度重视城市“水体”建设,打造榆溪河和榆阳水景观,创造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滨水人居环境,与城市绿化相呼应,体现着山水辉映、水绿交融,形成了城中有水、山水城中见的城市景观。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郑凤宏报道10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东明到榆林城区友谊路调研包抓街道“双创”工作。通过实地察看,杨东明要求,要认真按照“双创”要求,结合榆林的实际,搞好道路的绿化和人行道地砖铺...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