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榆林新闻 > 正文

民生工程暖民心 大“扶南”绘就和谐景

来源:榆林日报 2010-10-29 13:01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第一版)

农村低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后,全市目前有24.8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另有15.2万贫困边缘人群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农村救助总人数达40万人,保障金由2004年的87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4.16亿元,其中市本级年度投入由150万元增加到9844万元,增长65倍。

“五保”对象全部实行财政供养。从2007年起,全市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5.6亿元,兴建县级中心敬老院9所,区域敬老院30所,改造提高原有乡镇敬老院11所,4000多名“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30%,供养标准由每年360元提高到2104元。目前,总投资近2亿元的保榆民办老年公寓完成基建任务,筹建的3所民办老年公寓进入招标投标阶段。

城乡医疗救助和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榆林市在省内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性全覆盖。目前,12县区都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参保率均达到90%以上。据统计,全市共筹集城乡医疗救助金1.237亿元,累计救助11.8万人次。

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全市投资9.7亿元,新建经济适用房4500套、80万平方米。已建成廉租住房1560套、7.8万平方米,补贴廉租

住房租金9000多万元。为农村2000户6900人维修、改造危房,补贴资金1100万元,顺利完成“农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榆林市将建立以廉租住房为主,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房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以解决8.8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千方百计为低收入群体创造就业岗位。目前,市县两级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余个,解决“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困难家庭大学毕业生等就业问题。政府在保证兑付最低工资的基础上,又为其统缴“三金”。全市每年扶持帮助近千名残疾人就业,培训残疾人2000多人次。当前,榆林市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城乡统筹就业,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的实惠。

大项目催生新希望

从全市启动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实施的项目由当初的几十个增加到现在的2700多个。

教育工程让16万余名中小学生吃上营养早餐。从去年9月7日起,市政府出台措施,在中小学寄宿生中实施“蛋奶工程”,每人每天可得2元补助,以实物形式即一个鸡蛋、一袋牛奶或营养价值相当的食品直接配发到学生手中。今年,“蛋奶

工程”全面实施,8098万元所需资金全部到位。

公共卫生工程让百姓看病不出村。去年12月,市第一医院800张病床的榆林分院开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区群众看病难题。榆林市医疗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222个乡卫生院通过国债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医疗机构面积分别为11.36万平方米、7.6万平方米和3.77万平方米。今年4月19日,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建成投用,整合了榆林市医疗急救资源。目前,全市建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104个,完成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104个,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922个,农村卫生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公益性文化体育工程、文化馆免费开放。今年,民俗博物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汉画像石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纪念馆正式向市民开放,这也是榆林市建设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工程和打造“书香榆林”活动的组成部分。全市新建和维修了14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新建“农家书屋”323个,为5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了设备,完成了榆阳等7个县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工作、4256个自然村“村村通”近6万套设备的建设任务。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2709个,信息入村率达49%。

全市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5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建制村通达率、

通畅率分别高达95.5%、54.5%。为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榆林市积极实施饮水、退耕还林、通电等工程。目前,全市有146.03万人解决了饮水问题,建成水窖3.73万眼,铺设管道1.92万公里,完成“一池三改”沼气12万户,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16.3万亩,实施农村“光明工程”,实现村村通电目标。

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去年,榆林市城区将40万名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纳入养老金保障范围,并出台《榆林市老年人优待规定》,凡户籍在本行政区域内的85岁以上老年人,均另外享有600至1500元不等的生活保健费。各县区分别制定具体措施,如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免费体检、发放优惠卡等。

针对南北县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榆林市积极实施“扶南”战略,推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从2006年起,榆林市推出一系列扶持南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诸如产业配套类项目,文化、教育和农村发展项目,向南部县投放比例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整合中、省投资项目,扶持南部县兴建大型骨干企业等,每年统筹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南部六县发展。

“饮水要思源,富裕后不能忘了回报

家乡和社会”,这更是榆林市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共识。从2006年以来,榆林市掀起“千企帮带、村企共赢”的民营企业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浪潮。自帮带活动实施以来,全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达730家,对口帮建855个村,达成帮扶意向资金近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67个,新建和维修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机构95所,修建基本农田1215亩,新开乡村公路574.7公里,建设饮水工程98处,架设农电线路129.2公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85万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750人次。通过开展南北县区之间结对帮扶活动,有力促进了南部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扶南”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2.5亿元,全市通过产业带动农民直接受益8.2亿元,受惠群众20多万人。

经过5年“扶南”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南部六县产业和工业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盐化工业、现代物流业、特色产业得到重点发展,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煤、油、气、盐等主要矿产资源为南部县发展工业、充实项目库奠定了基础,30万人的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南部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据统计,去年南部六县GDP总和达110.94亿元,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整体提升了30个位次,预计到今年年底,南部六县GDP将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5万元,是2005年的2.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是2005年的2.6倍。这种北部经济强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南部六县奋力追赶、南北互动谋发展的局面一天天凸显,全市上下逐步形成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局面。

新闻推荐

更换智能电表遭反对物业屡次失信引质疑用电受物业控制引担心

本报记者王丹报道当余额不足时,智能电表将报警提示用户及时充值,避免因欠费停电;用了多少电,还剩多少电,看一看电表就一清二楚……安装智能电表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近日却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榆林城区芹涧路...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生工程暖民心 大“扶南”绘就和谐景)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