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小军白清洲实习生郝婷
家住红山北郊热电住宅小区的贺先生这几天一直为一件事情“闹心”:11月9日,贺先生和妻子逛街时,碰巧遇见了一对正在沿街乞讨的母子。小孩当时拽着他的衣角,眼睛里充满了期盼的神情。他同情心发作,给了小孩几块钱,可妻子却因此责备起了他。“我也知道她不是因为几块钱而和我过不去,只是说我不应该轻易相信,以防上了街头乞讨者
的当。”贺先生困惑地说。
其实,和贺先生有一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眼下,穿行榆林的大街小巷,你会经常碰见许多沿街乞讨者,他们以“家中遭荒,上不起学”“身上的钱被偷光了,乞求好心人帮助”或躺在街头装残疾等为幌子,博取行人的同情。他们以假乱真的骗钱伎俩,使很多人轻易上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榆阳区救助管理站办公
室主任刘军告诉记者,街头乞讨行为有损城市形象,可救助管理站没有执法权,只能采取宣传和说教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而这些被劝说者也经常和工作人员玩“躲猫猫”的游戏,甚至还经常报复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榆林街头乞讨者主要来自安徽和甘肃省,他们中确有一些家庭遭遇不幸,且经济拮据,是真正
意义上需要帮助的“被救助者”,而大部分则是“职业乞丐”,或受人胁迫、被人操纵的乞讨者。“广大市民应擦亮眼睛,切勿让乞讨者骗取了大家的同情心。同时,应选择正确的慈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善心。”刘军进一步说。 F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安娜报道11月10日,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市城建局办理的《关于尽快打通市区多条断头路的建议》等提案进行督办。督办组实地察看了东沙环城路、芹涧路、富康路、长城南路、文化路等部分...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