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晨阳实习生刘继远报道绿色、环保、低碳是自行车出行最大的优点,在众多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无疑是最符合榆林这座不大不小城市的出行方式之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自行车在现实中却遭遇到种种尴尬。
车道被占:骑自行车出行越来越危险了
近期,细心的市民发现,新建路全段、长城路全段、长乐路全段等市区多个路段都已经没有隔离的非机动车道,剩下的只有马路一侧用白线划出两米宽的距离,一些即使还保留的非机动车道也被汽车挤占。在上下班高峰期,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混行在一起,给骑自行车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危险。在建榆路、长城路、人民路十字周边以及钟楼巷、新楼巷,交通高峰期根本没有自行车骑行的空间,骑车人只能下车推行。
不少市民为此抱怨:“骑自行车实在太危险了。”
存车点少:何处给自行车找个安居之地
“现如今,要给自行车找个‘安居\’之地可不容易呀。”不少市民反映,不仅大街上难觅自行车存放点,就连一些社区也没有规划自行车棚。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发现许多社区没有设置自行车棚,汽车车位倒是规划得合理紧凑,一些居民只好将自行车停放在院子里。家住金源小区的刘师傅说:“好在榆林的小偷现在看不上偷自行车了,可以放心地把自行车随便放在楼下。”如果有比较贵的山地车,主人只能将车
子扛到家里或者地下室。
在榆林新建路繁华地段,记者没有找到一家存车点。在西亚大厦楼下的停车点,收费员说,自行车可以随便放,但是不负责看管。
维修车难:老城步行街只有一家修车铺
当汽修店、洗车行、汽车装饰行遍布榆林的大街小巷时,要想找到一处修理自行车的地方还真不容易。车胎爆了,车闸不灵,想找个近地维修……这些问题都让骑自行车的人颇为苦恼。
刘师傅告诉记者,自己一直骑车子还知道哪里能维修,要是新手还真不好找,即使找到了维修点,也发现不是缺这个配件就是缺那件工具。记者
走访了整条古城老街,竟然只在凯歌楼下找到一家修车铺子。老板说,现在骑车子的太少,修车子的生意不好,所以愿意干这行的人少了。
转变观念:
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国际上普遍认为上班路程在5至10公里、骑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最佳出行方式是骑自行车,大多数榆林市民正好符合这一情况。
调查中还发现,榆林市区有一批车主是真正需要驾车出行,同时也有一批人驾车出行有着各种复杂的原因,其中不乏面子问题。在市中级人民法院上班的刘先生说,他们单位有通勤车免费接送职工上下班,工作时
有值班小车出勤,但是仍有十多位同事愿意自己开车上下班。有的人单位和家属楼很近,仍然要开车。类似的情况在榆林企事业单位非常普遍。仔细分析这些并不十分需要开车的人的理由,有些是追求新鲜、时尚、爱好,有些则是为了面子。
在榆林本地网上论坛,有不少帖子呼吁市民回到自行车时代,同时呼吁政府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把一大批并不十分需要私家车的市民引导到自行车出行的方式上来。
记者也了解到,近期国内一些大城市在发展了多年城市道路后发现,扩建道路永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数量,于是开始大力推行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目前杭州已经取得实效,这些模式值得榆林借鉴。
新闻推荐
娱乐圈中,恐怕只有莫文蔚是用她那迷离的嗓音和诱惑的身材同时吸引众粉丝的。正是这样的S形身材,却成为多少女人的黄粱一梦。蝴蝶袖、游泳圈、大象腿……再好的身材却不免要败在那一小块赘肉中。减...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