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开始的第3天。上午8点,上郡路办事处夏州路社区的普查员们,已经早早聚集在夏州路社区的街道上,准备展开自己的普查工作。
“你好,我是夏州路社区的普查员。”房门应声而开。刘慧赶紧把胸前佩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证件”出示给住户看,“其实绝大多数群众都认识,在加上最近电视上宣传要入户调查,所以大家都很配合”。住户王彩明热情地将刘慧迎进客厅,被调查的项目很多,包括居住人口情况、人口的迁移流动、身体健康状况、就业状况、妇女生育状况和住房等项目,王彩明认真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整个普查过程大概用时20分钟,这是普查员刘慧今天早上顺利完成的第一家住户。
刘马儒老人今年已经80岁,老伴79岁,这一对老夫妇还有一个瘫痪的儿子也50多岁了,他们家是社区里比较困难的一户家庭,平时也是刘慧他们关心最多的一家低保户。一进门看到,本来就逼仄的房间绝大多数的面积
是一盘不大的土炕,刘慧让老人安心地坐在炕上回答问题。老人对普查特别重视,每一个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
后才肯回答,每有老伴开口回答,刘马儒都要严厉斥责,不许说话,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文图/本报记者庄晨阳 实习生刘继远
“我们估计多数住户都会配合的,就是担心那些出来躲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但是在入户之前,我们都宣传过了,这次普查的信息绝对保密,绝对不做其他用处,但是计划生育有问题的住户还是不放心”刘惠说。
在一家超市,一位中年妇女老板面对社区来人,还是保持了几分警觉,反复询问这普查人口的目的是什么,刘慧耐心地解释:“人口普查是给中央摸家底了,看咱们国家到底有多少人,日子过得好的有多少、过得不好的有多少,只有知道详细的情况,中央才可以给咱们老百姓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嘛!”
刘慧介绍,在入户调查之前,普查员们都到过居民家宣传过三四次了,刘慧负责的夏州路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居多,人口流动大,居住结构相对复杂,“有些住户要上班,我必须在早上7点前就要去,去晚了,住户家里就没人了;有些住户是老人,去早了,又会影响到住户的休息。我都不记得敲过多少次门,走过多少里路了。”接着刘慧又说:“其实辛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最令我尴尬的是有些住户不认真对待,很不理解我们,不配合工作,随便敷衍几句,还有些住户家里一直没人,打过十几个电话才联系上。”
一天下来,普查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刘慧和她的同事们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共完成了18家的调查,按照这样的速
度应该能提前完成任务,晚上回到单位还要把当天的登记表汇总。“肯定早回不了家,领导多次强调,人口普查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11月1日零时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榆林市各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普查员都进行着紧张忙碌的人口普查工作,认真登记每户、每人的基本情况,切实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
据悉,从2010年11月1日到2010年11月10日是人口普查初查,11月10日到11月30日的后20天进行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普查的主要数据将在2011年4月底向全社会公布。F②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
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居民张世明正在普查入户告知书上签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庄晨阳实习生刘继远报道绿色、环保、低碳是自行车出行最大的优点,在众多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无疑是最符合榆林这座不大不小城市的出行方式之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自行车在现实中却遭遇到种...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