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安娜报道“只要红灯一亮,车一停,就从路边突然冒出来一些乞丐敲车窗要钱。我现在都害怕了,那些人真是难缠,什么类型的都有,不给钱想走还真不容易。”12月11日,司机乔师傅向记者抱怨,“现在榆林好多红绿灯下,都有乞丐拦车要钱。”为此,12月12日,记者搭乘司机乔师傅的车,去市区转了一圈,发现市区十字路口的强乞现象十分普遍,拦路行乞的招数也多种多样。
“亲情感人”型:怀抱婴儿敲车窗
12日下午1点多,经济开发区的一个交通信号灯下。红灯一亮起,一位衣衫破旧,用一绿色围巾包住大半个脸的女子,背上背着一熟睡的小孩,从路边快步走向等待信号的车队,逐个敲击车窗说道:“大哥,求你帮帮忙吧,我实在没办法了。大人可以不吃饭,娃娃还小啊!”见车内男子一脸冷漠,对自己的“表演”看也不看,女子立即走向下一辆车:“大哥,求你……”一分钟的红灯时间,该女子敲了4辆车的车窗,共要得2元钱。红灯过后,该女子背着孩子,站在离红灯不远处,等着下一次红灯亮时再次“出击”。
尽管许多人明白,这不过是乞丐在
乞讨时常用的伎俩,然而女乞丐可怜的表情和孩子熟睡的小脸,还是让不少司机和乘客心生恻隐,掏出了钱包。
“劳动致富”型:手提刷子先擦车
当日下午两点左右,航宇路和榆阳中路交汇处的交通信号灯下。红灯一亮起,两位各手持一把毛茸茸的刷子、穿着还算整齐的50多岁老太太迅速从路边跑过来,分别快速地为等红灯的车擦拭车窗,边擦拭车窗玻璃边向司机乞讨。一辆银色轿车的司机摇下车窗,探出头呵斥了一句,老太太立即奔向后面的另一辆车。
给乔师傅擦车的老太太,一边擦拭,一边向乔师傅要钱。乔师傅假装没有看到,回头跟记者聊天。老太太看见没有给钱的意思,就扳着车窗,顺势要跪下。眼见绿灯马上要亮了,乔师傅无奈地给了那老太太1元钱。“这帮人越来越有招了!我每天都能遇上四五个这样要钱的,真烦人。”乔师傅说。
“理直气壮”型:不给不走
当日下午4点左右,富康路和航宇路交汇处的交通信号灯下。红灯一亮,
一个老头突然从路边闪出来,站在一辆正等信号的黑色轿车前面,敲了几下玻璃,面无表情地说:“给点钱!”讨钱还这么理直气壮?司机正疑惑和犹豫给不给钱,该老头做出要把手伸进车窗状,欲抓司机的衣服。司机显然是被吓了一跳,忙说:“等等,等等。”说着从车窗里递出1元钱。随即老头绕过一辆出租车,走向另一辆车开始敲车窗。该车司机没有上位师傅好说话,纠缠了一会儿,老头还是拽着车窗不放。这时,绿灯亮了,司机一脚油门冲出去了,老头一个趔趄,险些跌倒。
“彬彬有礼”型:头磕车窗砰砰响
当日下午5点半,榆林一院门前的信号灯下。记者乘坐乔师傅的车正等信号时,一位老太太一直敲车窗,乔师傅厌烦地摇紧车窗不理。突然,老太太猛地将头磕向车窗玻璃,砰砰作响。乔师傅吓了一跳,无奈地摇下一点玻璃,塞出去1元钱。
记者在市区转了一圈,碰到了好几拨在交通信号灯下挡车要钱的乞丐,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行乞者都不向出租车要钱。为此,记者询问了一位在一院门口行乞的老头,老头生气地说:“出租车不给呀,这还要问。”说完转
这些乞丐在交通信号灯下,趁着红灯亮的时间,在机动车道上公然拦车乞讨,这种危害交通安全、影响城市形象的行为,在市区的许多重要交通路口频繁发生。不少车主认为,应该有人管管。
13日上午,记者就此询问了一位在开发区执勤的交警。他说,只要看到有人在红灯时穿越马路拦车要钱,他们都会劝说其离开,可这些乞丐流动性很大,经常和执勤人员打游击,所以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
记者又采访了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说,榆林马路上这些流动乞讨人员多来自外地,救助站对街头流浪乞讨的人员不能强制进行遣送,而要尊重其本人意见,看是否愿意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经常联合执法局、交警队对这些流动乞讨人员进行清理。但这些乞讨人员只要看到执法人员,就会马上离开,而执法人员刚一离开,他们又返回现场,很难清理。工作人员介绍说,临近年底这段时间,马路上流动乞讨人员一下又多了不少,救助人员多次找到那些乞讨人员进行劝说,但是效果不大,也曾有几个乞讨人员跟他们回到救助站,可是住了一晚上以后,第二天就悄悄溜走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魏丽娟报道12月15日,榆林市与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榆林举行文化产业开发座谈会。座谈会围绕挖掘榆林文化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西部文化大市等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副市长...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