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榆林市榆阳区进行试点,在金鸡滩镇金海南村办起农村“老龄灶”,主要为70岁以上且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孤寡老人服务。“老龄灶”办在村部旧房,实行“政府补一点,村里拿一点,子女掏一点,个人出一点”,由村委会进行管理。老人们饭后不想回家,还可以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健身,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陕西日报》)
看了这则消息,很为这个村的留守老人们感到高兴。眼下,农村留守老人是老年人中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由于农村中不少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留下了老人们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差的乡下缺人照料,他们年迈花甲,却既要从事生产劳作,又要操持衣食住行,有的还要照顾同样留守的孙辈。子女不在身边,“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白天听狗叫,夜晚闻鸡鸣”,有病还没人照顾。生活寂寞,精神孤独,严重缺乏心理慰藉,“活着无人管,死后无人埋”的恐惧感强烈。留守老人们的实际困难迫切需要解决。
然而,农村青壮年离开乡村进城市谋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进城的农民工生活和收入不定,又难以带着老人进城共同生活。把年迈的父母留在乡村,进城务工经商的青壮年们并不放心,他们牵肠挂肚,惦念着父母的身体和生活,操心着父母的孤独和寂寞,可他们的选择只能是无奈。在这种背景下,由村上管理,设立“老龄灶”,解决吃饭困难之余,还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等服务,此举不但可以解决老年人空巢、独居、寂寞等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安享晚年幸福生活,而且也能够使他们相互之间有个照料。实在是一件好事。
当然,设立“老龄灶”,不但乡村干部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增添很多麻烦,还会增加一定的开支。但这样却可以解除留守老人的许多后顾之忧,愉悦他们的身心,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又何乐而不为呢?希望榆阳区的做法得到推广,希望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加快研究制定出台有关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就医、出行、娱乐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多在操作层面解决具体问题,真正使留守农村的老人们物质生活有保障,精神生活不空虚。(B)⑤
新闻推荐
席彩娥22岁,是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乡人,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几十年前全乡80%的土地为荒漠,环境恶劣。1974年,当地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成立了补浪河治沙...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