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壮民居群。
乐观、开朗的蓝衣壮群众。
精致的物件都是蓝衣壮群众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你看,这是我当年绣的‘幸福生活\’。”
李美珍正在展示蓝衣壮群众织布的情景。
哭嫁。
对歌。
蓝衣壮群众在演示如何舂米。编者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贵港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人杰地灵。在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居住着一群独具地方特色的群体——蓝衣壮。顾名思义,穿蓝色的衣服、妇女裹蓝色的头巾,他们穿戴蓝色,以蓝为美,故称蓝衣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虽然时过境迁,他们依然保留着先人的装扮,向人们展示蓝衣壮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蓝衣壮人传唱的《哭嫁歌》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月球和梁丽珍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哭嫁歌传承人”。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龙井村探访蓝衣壮,一起聆听那传承数百年的音韵,感受在时代脉搏跳动下蓝衣壮不寻常的魅力。
港北区抓好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本报记者 张智荣
去年10月下旬,港北区在龙井村蓝衣壮民俗文化博物馆设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俗文化采风创作基地,使得蓝衣壮文化更好地向外传播。这是该区加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
港北区文联主席刘志琴向记者介绍,港北区历来是汉壮民族聚居的地区,龙井村就是蓝衣壮群众居住的地方之一。两千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断迁徙至贵港地区,与当地群众交流、融合。壮汉杂居,促使贵港壮民由明朝的黑衣壮转化为蓝衣壮,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壮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如今,蓝衣壮人还保留着先人的习俗。他们穿蓝色衣衫,以蓝为美,故称蓝衣壮,妇女还裹蓝头巾。蓝衣壮的衣裤装扮,显示出壮族群众生活的秀雅。
刘志琴告诉记者,龙井村蓝衣壮文化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蓝衣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哭嫁歌》是清朝初期产生的一种婚姻文化产物,此歌于2009年被自治区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井村保留有陈氏古民居建筑群,建于明末清初,古宅整体用石柱、青砖、铜瓷瓦、杉木等材料建造而成,既有壮族本身特色又有浙江两进式风格,还兼有岭南地区特有的浮雕建筑特点。2012年,龙井村自发办起了蓝衣壮民俗文化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是从村民家里征集而来,虽然不是贵重文物,却洋溢着浓郁的壮族文化气息。
据了解,近年来,港北区努力构建“美丽幸福港北”,积极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全区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艺术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在蓝衣壮挂牌成立的采风基地,将成为该区文学艺术家传播特色文化的一个载体。
港城镇党委宣传委员于玲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蓝衣壮文化,该镇还成立了民族文化传承党小组,有成员10人,突破了以往按党员地域属性划分小组的传统模式,将全镇各村民族文化传承者当中的党员集中起来,搜集、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地方文化档案,开展民族文化培训班,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和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蓝衣壮山歌等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打响地方文化品牌。
蓝衣壮文化绚丽多姿
本报讯(记者张智荣)“这是我们的日常服饰,有两种颜色,一种大家很熟悉,是我们的标志性服饰——蓝衣,另外一种黑中带紫,也是我们经常穿的。”在蓝衣壮民族民俗博物馆,龙井村妇女主任李美珍向记者介绍了蓝衣壮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在博物馆,李美珍向记者展示了一件传统手工服饰从棉花做成衣服的过程。“我们自己种棉花,还有全套设备,你看,脱棉机、纺线机、织布机,这些机器全部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在向记者展示如何使用机器时,她告诉记者,要做成一件衣服,染衣服前,要上山采一种植物,经过开水浸泡、捶烂后,挤出靛蓝,然后把织好的白布放进缸里染,白布越浸久越黑,一匹布染出来要经过几个工序,很辛苦。
染好了布,还要缝制,并加上各种花纹的花边,尤其是妇女的服饰,纷繁漂亮,手工精美,从中可以看出,几百年来,蓝衣壮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即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心灵手巧的蓝衣壮群众仍凭借着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让生活多姿多彩。记者在博物馆看到,展示着多种花纹的布鞋、背带,还有蓝衣壮群众使用过的水车、鱼篓,设计精巧、做工精致,蓝衣壮群众依靠这些,丰衣足食。
博物馆还展示着各种日常用具,马灯、火药盒等,向人们展示着蓝衣壮昔日的生活。李美珍一边指着一件用竹篾编成外壳、用葫芦做内胆的罐子,一边告诉记者,这是蓝衣壮群众过去上山干活时带粮食的用具:“现在我们出去做工用塑料罐带玉米糊,又解渴又耐饥,过去我们都是用这种葫芦装玉米糊上山的!”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蓝衣壮群众的过往,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蓝衣壮群众的历史和文化。
过去生活苦今日生活甜
本报记者张智荣
“以前我们的日子苦啊,种田、喂猪、织布一刻不得闲,经常吃不饱、还不得唱歌;今天生活甜啊,我们想做工就骑‘小电驴\’到城区转悠一下,不想做工就闲在家,想唱什么歌就唱什么歌,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说起生活的变化,龙井村妇女刘月球感慨万千。
记者在龙井村看到,漂亮的楼房,环村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该村党支部书记甘继龄告诉记者,龙井村地处市区北环路北侧,距市区只有十多分钟的路程,很多群众都到城区务工赚“外快”。这几年,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用工量大,村里的妇女进城务工的选择很多,有的到超市当收银员,也有的像刘月球这样做短工,而且收入高,每天有100元到150元。
据甘继龄介绍,龙井村共有上龙、护龙、双井三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64人,其中蓝衣壮族2832人,占总人口的75.2%,是广西唯一的蓝衣壮族群众聚居地。近年来,龙井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村“两委”班子立足自身实际,利用临近市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蔬菜、苗木种植和猪、牛养殖等城郊经济。目前,全村种植蔬菜300多亩,仅此一项年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除了种养之外,还引进木板厂、砖厂、花卉苗圃等企业15家,安排360多名村民就业,年工资总收入430多万元;村里还支持700多名村民外出广东务工,年收入1680多万元。全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1.1万多元,全村超百万元农户15户,拥有小轿车68辆、后驱动车32辆、大货车2辆。
在各级各部门和村里群众的努力下,近年来,该村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1座100立方米的水塔,使村里的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投资235.5万元建成水泥路5条共6.5公里;投资12万元修建三面光水渠1公里;投资13.7万元修建跨河渡槽1座40米;投资13万元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资金12.5万元为学校添置台凳150套,建篮球场1个、文化长廊60米,解决了学校教育设施不足的困难;分别对198座和21座民居进行了城乡风貌改造和民族特色外墙立面改造,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哭嫁歌:婚姻自由的呼声
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韦锦强
“寒冬腊月雪风起,咁好娇儿做奴婢,鲜花插在牛粪上,仔细想来样伤悲。”这是龙井村传统哭嫁歌中《苦命歌》的歌词,反映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女性婚姻不自由的现实,表达了对婚姻自由的渴望。最近,记者来到龙井村,聆听了传承人梁丽珍、刘月球歌唱哭嫁歌,深切感受其蕴含的文化魅力。
据港城镇文化站站长甘炳初介绍,哭嫁歌没有文字记载,是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已经流传了几百年。除了港城镇,该区的大圩镇、庆丰镇一带均有唱哭嫁歌的习俗和传统,不过略有差异。哭嫁歌的基本内容是:《日出歌》、《月落歌》、《苦命歌》、《恩怨歌》、《离别歌》、《嘱咐歌》、《骂郎歌》、《骂媒歌》、《拜祖歌》和《出门歌》。它的格式相对固定,一歌哭七日或三日,每日哭两个故事情节,每个情节又分为日哭一个、夜哭一个。在龙井村,一般是哭三日。哭嫁歌反映了劳动妇女在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虐待和压迫,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劳动妇女为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哭嫁歌》传承人之一梁丽珍告诉记者,《哭嫁歌》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比如《日出歌》前四句唱道:“日出东边一点红,火烟挂在半空中,我是女儿着起早,磨粟喂猪排满工。”又唱“女儿好比牛马样,一年四季冇时空,大了当牛当马卖,共床冇识新郎公。”既唱出古代妇女辛勤劳作的现实,又唱出了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月落歌》中唱“月落西山天黑了,女儿命苦泪哭干,咁好青葱配臭肉,样好嫩芽配老根。”则唱出了女性婚姻不自由的无限悲伤。
甘炳初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广大女同胞有了婚姻自主权,哭嫁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加之没有书面文字材料,逐渐被人们遗忘。龙井村上龙屯81岁的蒙善群阿婆老家在该镇蓝田村,她说,以前哪家姑娘出嫁都唱哭嫁歌,解放后渐渐没人唱了。现在更没人唱了,连她的孙女也不知道哭嫁歌。
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市文化局和港北区等有关部门展开了保护工作。甘炳初从2002年至2008年利用七年的时间到村屯搜集、整理和编辑哭嫁歌,并形成文字材料,拍摄有关视频,制成光碟以便于保存。经过努力,如今,《哭嫁歌》已入选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丽珍和刘月球等人除了传唱《哭嫁歌》外,还物色了继承人,每个人现在都带有徒弟,平时有空就教他们唱歌,学习《哭嫁歌》的历史文化,将之代代传承。
蓝衣山歌唱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洪星桦 通讯员 韦锦强 实习生 张帅
“三月罗柴起五更,山路茫茫没见行,满山树杈长绿叶,担担柴枝节节生。一阵风来一阵雨,灶门没条干柴梗,满屋青烟瓦缝出,低头吹火泪先行。”这是龙井村蓝衣山歌中的砍柴歌,道出了壮家人生活的辛酸。
港城镇文化站站长甘炳初告诉记者,据考究,蓝衣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蓝衣山歌核心区为港北区港城镇,这一带的壮族同胞属于蓝衣壮族,他们传唱的歌谣便称为“蓝衣山歌”。它曾经流行和辐射至三区两县市及玉林、横县等地。港城镇一带壮汉杂居,蓝衣山歌自然形成壮汉共有的文化产物。
据甘炳初介绍,蓝衣山歌是这一带群众的精神食粮,世世代代传唱不已。以前,贵县(现贵港市)圩三日一圩,每到圩日,港城镇周边的蓝衣壮族同胞都会穿上民族特色服装,男男女女来到东方红电影院门前的郁江岸边、东湖和榕兴街一带,主要以未婚青年为主,沿河岸排起1公里长的对歌人潮,大家在那里放声歌唱,寻找心仪的伴侣,场面蔚为壮观。“老街一带,每逢圩日就被一片歌海淹没。”甘炳初是蓝衣山歌的爱好者,说起当年的盛况,依然流露出深深的怀旧之情。
据了解,蓝衣山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风俗礼仪歌、生活歌、情歌等,主要反映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表现群众的喜、怒、哀、乐。比如,放牛歌里唱“返到村边牛浸水,我也落塘洗汗酸,出外人乐我也乐,贫穷也得要心欢”,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艰辛和乐观主义精神;赞叹酒席的菜式味道好唱“鸡肉顶上洒炎筛,五花八门都会制,十碗菜样味味好,娶得靓妹配厨师”。走进新时代,一些山歌爱好者还将改革开放、计划生育、清洁乡村、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编进山歌里,使蓝衣山歌更富有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蓝衣山歌作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逐渐被淡化。为保护蓝衣山歌这一文化遗产,港北区建立了传承基地,培养传承人。现在,蓝衣山歌经过包装、创新,走向了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潘金强摄)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