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绳纹灰陶罐年代:战国级别:二级文物尺寸:口径14.5cm底径8cm高24cm质量173.3克出土地点:1991年玉林城区大北路219号收藏:玉林市博物馆基建,老陶罐重现人世
1991年玉林城区大北路219号,推土机、铲车轰隆隆,基建正热火朝天。突然,有人发现挖出的泥块里掩埋着一只花瓶状器物,瓶口斜斜的露出在泥堆上。叫停机器,人们奔过去小心扒开泥土,一只拙朴的陶罐显露出来。
这肯定是老东西无疑,人们猜测。他们没有多想什么,第二天,这只陶罐就被送到了市文管部门。后经鉴定,陶罐比人们揣测的年代要久远得多,它属于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器物。次年,位于五灯坡公园北门旁的市博物馆开馆,这只出土陶罐的久远和珍贵使其列席于轰动一时的开馆文物展览。
陶罐整体呈土黄色,圆鼓鼓的罐肚,口沿向外斜,有折檐,沿上饰弦纹两道;颈上部直,下部斜;腹部略显弧状,从中部向上下收缩,遍布斜绳纹和横绳纹。足近乎平,略向内凹。胎质夹砂。尽管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沧桑,器型表面及内涵所折射出来的优美仍令人赞叹。
揣想,战国玉林城的慢时光
“这只陶罐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它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玉林城区最早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历史见证。”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告诉记者,陶罐使用的是玉林本地的土质,手工制作的痕迹很明显,它的弧度掌握得十分精巧和精美,而它与两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器物在形态纹饰上也十分相近。
当战国七雄的战火燃遍中原大地和长江流域,偏于岭南一隅的鬱林是什么境况?据《玉林市志·大事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玉林市属于西瓯和骆越;《郡国志》载,“郁林,西越也”;《寰宇记》载,“郁林……即古西瓯居”。那时,秦朝蒙恬大将军的大军还未攻打南越,还未统一岭南地区,还未设桂林郡和象郡管辖鬱林,那时的玉林城区便已有人群休养生息。
设想,当大军的马蹄还未卷起尘烟踢踏这片土地,当遍野烽火和浓密弓弩还未肆虐这方山林,这里的人们正安详地过着他们的慢生活,慢慢地守候日升月落,慢慢地繁衍生息,慢慢地制作一只只陶罐——他们确乎没想过,它会穿越时光,落在两千多年后的后人手上,让后人端凝着它,一遍遍去揣想他们遥远的模样和岁月。(记者谭伟玲)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