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当年的纪念章、老照片,武老(左)容光焕发一进武老家门,就见到摆在客厅左边的麻将桌。打麻将是武敬义和好友日常娱乐活动,可以活动一下大脑。去年12月做了心脏支架手术,89岁的武老常感体力不支,每天早睡早起,偶尔在儿媳妇搀扶下到老干局和朋友见见面。然而,当依旧鲜艳的五角星徽章和过往的黑白照片被一一陈列在桌面,武老立即容光焕发。看着照片里身着戎装英姿勃发的自己,武老用浓重的河北口音,缓缓述说抗日战争中的难忘经历。
加入队伍,立志把鬼子赶出去
1926年8月出生的武敬义是家中的独子,家住河北枣强县,家里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敬义常听到日本人各种残忍暴行,也常听到共产党为国为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1945年6月,武敬义和村里3名同伴决定一起加入共产党的队伍,“要把坏蛋赶出去!”
就这样,时年19岁的武敬义加入了衡水独立团,在河北枣强和衡水一线参加抗日。
“在部队里,我是扛枪的!”武老耳朵虽不太好使,声音仍很洪亮。日本鬼子有飞机大炮汽车,武敬义和战友则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用游击战与敌人顽强对抗。
回忆当年,武老印象深刻的是非常时期军民亲如一家的关系,他和战友们挖地道,人手不够,当地老百姓人人拿着镐子铲子,齐心协力把地道不断挖长、挖深。食品或弹药不够,几个村的村民会想方设法帮助和支援。
挖地道、埋炸药、点引线、炸炮楼,武老犹记得他成功炸掉两个敌人碉堡的事。“在炮楼下埋炸药,用一条线牵引,一点燃引线就跑。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碉楼连同里面的鬼子、汉奸全被炸飞!”武老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我们也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受伤饥饿,经受住了种种考验
武老把右脚裤管挽起,大腿右侧,一大块深色发皱的伤疤十分醒目,旁边还有两处指头般大小的疤点。“子弹从这里进,在这里出,一枪穿过去,肉被打飞了一大块。”武老比划着说。当时他和战友正在冲锋陷阵,直到右腿在流血,他才意识到自己被子弹打中了,开始觉得痛,“没打到骨头,这点伤不算什么。”
抗战环境艰苦,武敬义早做好了经受各种困难考验的准备。行军时,他和战友的身上斜挎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炒熟的糙米,饿了就抓一把来嚼。他想家,想着家里的亲人是不是还填不饱肚子。他常年辗转在河北各个战场,但为了抗战,都没机会回家看看,有一年得知奶奶因饥饿去世,内心非常悲痛。
扎根玉林,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河北解放后,武敬义跟随部队一路南下。途中,当年和他一同参军的同村3名伙伴告诉武敬义他们要回老家,“过了黄河,再过长江,以后想回家都难呀。”战友的话更勾起武敬义多年的思乡情感,但他觉得有国才有家,决定跟共产党一路奋战下去。
进入广西后,武敬义先落脚南丹,后来到扶绥当过马场场长。现在,武老扎根在玉林,一家四代同堂,生活平静温馨。武老说,现在的生活和抗战时期有着天壤之别,人们应该珍惜和平年代,努力工作,好好生活,为家国多作贡献。
(记者谭伟玲实习生韦春梅 林官梅)
老兵档案:
武敬义,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枣强县,19岁加入衡水独立团,用游击战与敌人顽强对抗。
新闻推荐
网友拍摄的照片...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