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而被迫辍学打工,喜欢烹饪而狠下苦功,穷小子吕柏村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从“餐饮小工”到玉博会“指定餐饮服务供应商”的完美逆袭。
早晨,玉城广场东路五里桥市场旁的一家简餐餐厅里,浓郁的香味唤醒人的食欲。厨房里,一名正在做菜的小伙子动作十分娴熟,时而调料,时而抛锅,熊熊的火焰照亮了一张年轻坚毅的脸。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之一——吕柏村。
辍学打工迷上烹饪
吕柏村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中途辍学。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来到玉林市的一家烤鱼店打工,凭借着勤奋和好学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烤鱼技巧,从跑堂小工晋升到了烤鱼师傅。但好景不长,烧烤店关闭,吕柏村失业了。
然而,烤鱼店这段短暂的打工经历,激发了吕柏村对烹饪的兴趣,他决心采取边打工边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烹饪,凭借出色的厨艺立足社会,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年仅17岁的吕柏村只身来到美食之都——重庆,在黔江县一家饮食店以学艺不付工钱的方式,边打工边学习厨艺。一开始,他这个土生土长的玉林人吃不惯麻辣的川菜,常常被辣得头皮发麻,非常难受,吃饭变成了最痛苦的事情。由于难以适应外省的饮食生活习惯,吕柏村仅学会了一些刀工和烹饪技术便返回了家乡。
之后他到玉林一家饮食店工作,烹饪技术大有长进。但他并不满足,2009年初又到成都一家餐馆工作。“最痛苦的是大冬天切菜。”吕柏村回忆道,当时手被冻得都麻了,切菜时只能放一盆热水在旁边,泡一下手再切菜。坚持!再坚持!吕柏村说,做菜看起来虽简单,但在做好一道菜前,总要克服很多问题,刀工、火候、调味,一样都不能少。他从炒青菜开始,慢慢学会了做红烧肉、焖烧猪脚、红烧豆腐、卤鸭腿等经典菜色,也完全掌握了水煮、火爆、清蒸、红烧、凉拌、油焖等川式风格的烹饪技法。
回乡创业成就逆袭
2010年下半年,吕柏村回玉林开了一家主营牛肉面、炸酱面的面馆,母亲和哥哥都来到店里帮忙。前三个月生意冷清,几乎难以为继,但一家人毫无怨言支持他,但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正在此时,一个浪头打翻了这只小船——屋主大幅提高租金,母亲身体欠佳,他只好忍痛退出。
为清还债务,2011年他再次外出打工,选择学习风格迥异的粤菜。由于有了坚实的基本功底,吕柏村很快掌握了粤菜的很多技法,能娴熟变化出各种口味,而且在焖牛腩、蒸排骨等寻常粤菜上能做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来。
2014年3月,吕柏村回玉林开始了二次创业,与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简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走“管理企业化、菜品标准化”的路子,同时组建起创业团队,日常管理和营销宣传等由团队其他成员负责,自己则专注于菜品品质保障、标准化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上。
“我的创业理念就是,改变当前中式快餐以牺牲许多中餐传统菜色的烹饪精华为代价,过分追求中式快餐的速度和生产的标准化,从而导致菜品味道千篇一律的弊端,在速度、营养和美味三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谈到创业理念时,吕柏村如是说。
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适逢第十一届玉博会举办,得益于一开始执行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吕柏村的简餐公司的菜品一举通过了政府相关部门的严苛检验,成为“第十一届玉博会指定餐饮服务供应商”,并且凭借味道上的优势,在万商汇聚的玉博会上赢得了众多顾客的认可。吕柏村的二次创业至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他的人生也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商人的华丽逆袭。
新闻推荐
▲南流江滨水步道环境幽雅整洁,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到此散步,乐享园林生活。(本报记者沈善东摄)...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