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新闻 横山新闻 神木新闻 府谷新闻 靖边新闻 定边新闻 绥德新闻 米脂新闻 佳县新闻 吴堡新闻 清涧新闻 子洲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榆林市 > 榆林新闻 > 正文

他为大地抚伤痕 ——记我国著名水保专家李玉山

来源:陕西日报 2015-10-25 21:0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郑栋 苏同敏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天和黄土打交道,专门往峁梁沟壑里钻;常年奔波在最干旱恶劣的地方,用一生为遭遇水风侵蚀的大地抚疗伤痕……他们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我国著名水保专家、水文与农业生态学家李玉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

黄土高原定格人生理想

黄土高原,朴实神秘,广袤苍莽。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饱受水风侵蚀,遍体鳞伤。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为广阔、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研究,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岁那年,刚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分配至中科院北京遗传栽培研究室的李玉山,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首都北京来到水电不通的偏远小镇杨陵,一干就是近60年。

李玉山记得,在离开北京的前夜,他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天安门广场,在那个时刻,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为中国水土保持事业奋斗终生。

带着铺盖卷到杨陵,稍做休整后,1956年4月下旬,李玉山就跟着新组成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北上,开始了对黄土高原的第一次考察。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肆虐的径流、狂躁的烈风、饥渴的旱原,仍然深深震撼了李玉山。水土流失、农田低产、农民困苦的现状,让年轻的李玉山下定决心,要靠自己的一生抚平烙在这莽莽黄土上的一道道伤痕。

北上榆林,西出无定河,穿内蒙古,过宁夏。李玉山和考察队员们,完全靠步行完成了这次行程一千余公里的水土摸底调查。回到水土保持研究所后,他点着蜡烛完成了《无定河流域农业生产和作物分区》等一系列专业报告,成为日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基础性资料。

李玉山第一次黄土高原之行,就此定格了他一生扎根黄土高原,献身水保事业的人生理想。

沟壑峁梁成就事业芬芳

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和水土流失两大问题,研究土壤蓄水保墒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上个世纪50年代,国内土壤水分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1957年,李玉山向这个空白的研究领域发起了科学挑战,在国内率先开展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作物关系的系统研究。

李玉山从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归路为起点,开始通过观察和试验研究土壤与作物的水分关系。他发现黄土高原土壤层不但厚,而且富有多孔的整体结构。基于这一发现,李玉山在大量测算降水量和土壤储水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土壤水库效应论”,成为世界旱区农业水和生态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常年的水土保持研究和观察,塑造了李玉山严谨准确的科学态度。60年代中期,李玉山发现地表径流在转化为地下径流过程中有难以解释的巨大水分亏缺量,通过模型测算和实验推演,他首次发现在半干旱农区存在“下伏土壤干化层”,成功揭示了干区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的自然规律。

80年代后期,李玉山的工作重心转向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开发。壮年的李玉山将更多的科研精力投向农村,科研工作也扎根在基层一线。他承担着水土保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将水保科研的成果投送到旱区农田。

1990年,李玉山在陕西长武创建了由塬面旱作高产、谷坡高效开发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的“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黄土高原各类型区水土保持和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成套技术和成功样板,产生了9.3亿元的经济效益。1993年,“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伏枥老骥不忘使命担当

在将近60年的科研生涯里,李玉山一直重视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善于从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和观测数据中发现规律性问题,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他培养的10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很多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延续着李玉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成为新一代“为大地抚伤痕”的水土保持科研人。

虽然已经退休,但李玉山依然挚爱着水土保持事业。有时端起一杯水,这位和水土保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都会自然沉浸到黄土高原人畜饮水的问题中,久久难以自拔。

李玉山说,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水土保持和区域水循环的关系,常思考着黄土高原涵养水源和高效利用土地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绿水青山创造的财富,要远高于短期的经济开发。”

李玉山还想去黄土高原再看一看,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去一线风餐露宿工作、拼搏。对于水土保持科学事业的热爱,李玉山认为自己是“日久生情”,始终怀有对沟沟壑壑的兴趣,和对那一道道大地伤痕的牵挂。

目前,国内只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水土保持相关学科,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的主力都在杨凌。如今,李玉山仍然坚持在办公室里做着研究工作,高度关注着黄土高原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他说:“希望能将黄土高原这个生态屏障的开发保护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玉山和他所代表的水土保持科研专家们,仍在“为大地抚伤痕”的科研道路上攀登,倾注着他们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新闻推荐

天网地网人网交织技防物防群防叠加 榆林榆横:ABC分类管创“零发案”小区 55个小区有35个实现“零发案”

本报讯(记者秦华通讯员阮仕喜)“天网、地网、人网交织,技防、物防、群防叠加”,今年以来,榆林市公安局榆横分局把平安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在“零发案”小区创建中,建立部门和民警包...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他为大地抚伤痕 ——记我国著名水保专家李玉山)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