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外翰第,成了大南路一景。在大南路云龙桥附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民居,青砖黑瓦,大门屋顶上四个翘檐是四条龙,屋脊上有几个“四不像”,屋檐下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桥头龙”。从大门往里走几步,是一个巨大的木屏风,上面挂着一块牌匾,写着“外翰第”,下面是一副木刻对联“武陵绵世泽,吉水渊源长”。
民国时期, 为保护宗祠拆大门
“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居住在这里的两位龙姓老人说,“外翰第”和附近两座古民居“大夫第”、“参军第”,同属一个祖先,因为居住在老南桥边,人们又称为“桥头龙”。
“外翰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进了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天井,天井有青石铺成台阶。再往里,是一个大厅,墙上隐约能见到旧时绘制的花草。厅后面又是一个狭长的天井和房屋,青石地面上长满青苔,透着被岁月侵蚀的痕迹。
“民国时,外翰第是四进的宅院,有花园,门口挂着一张2米多长、1米多宽的描金牌匾,刻着‘外翰第\’3个遒劲大字,可惜这块牌匾在上世纪60年代丢失了。外翰第最昌盛的时候住着100多人。”龙辅松老人说。
民国时期,大南路(即南街)是一条狭小悠长的街道,仅能通过一辆鸡公车,当时的政府打算扩宽南街,需拆除部分龙家宗祠龙显馨祠,外翰第的龙氏子孙为了保护宗祠的完整,主动提出拆除外翰第大门和部分建筑,让扩宽后的南街绕过了龙显馨祠。
出嫁丫鬟,把外翰第当作娘家
外翰第的主人生活富裕,每个房头都请有丫鬟。外翰第有一间供佣人居住的房子。大部分丫鬟来自广东省沙平,她们在外翰第的生活也很舒心,每天到附近的龙井挑水,煮饭,带孩子,闲时还和主人打麻将娱乐,主仆间相处融洽。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丫鬟嫁人了,她们把外翰第当作自己的娘家,逢年过节必定回来探亲,外翰第也像对待出嫁的女儿一样对待她们。“我现在就和当年的丫鬟以姐弟相称,大家像亲人一样来往。”曾经的少爷、今年78岁的龙辅礼说。
桥头龙是玉林的大家族,外翰第同样人丁兴旺。读书经商人士很多,有的为革命作出了奉献。外翰第的女婿、玉林农民讲读所创始人之一共产党员黄兴才曾多次在外翰第开会,被国民党通缉时,多次得到外翰第的龙氏和其他族人掩护。龙明勋作为民主人士,1949年被任命为玉林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副县长,为玉林水电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好多房间里还保存着很多进步书籍和标语等。”外翰第一名龙姓阿姨说。
曾几何时 外翰第成“纺织工场”
上世纪70年代,外翰第成了“纺纱工场”,家家户户从街道纺织组领棉纱回来织,房间、走廊、大厅到处是纺纱机,女人纺纱,男人搓棉条、拉木车、挑煤,天天“大粒汗掉到脚背上”,日子过得艰辛。由于人多,外翰第房间不够住,只好住在客厅、大门口甚至走廊。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外翰第适龄人响应号召全都下乡插队,过着天南地北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外翰第人口越来越多,生活也好过了,或经商,或读书,大家渐渐搬离了外翰第,热闹了100多年的外翰第寂静下来了。2008年,大南路改造扩建,外翰第人响应政府号召,拆除了大门房和地坪,把大门往里缩小重建成现在的模样,古香古色,成为大南路一景。
尽管搬离了外翰第,但大家依旧舍不得它。老人喜欢回到外翰第聊天打麻将,过着悠闲的时光,说说儿女的工作,回忆当年在外翰第生活时开心或者艰苦的岁月。那块丢失了半个世纪的外翰第描金牌匾,几年前奇迹般被外翰第人从一个旧货市场寻回了半边,被供奉在大厅,以纪念祖先艰苦创业的荣光。
(线索提供人:潘先生稿费50元)
新闻推荐
...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