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艾永华
2015年高考结束后,在榆林市高考综合评价中,华栋中学继2014年全市排名第一之后,再次以Q值106.71%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市四十多所高中第一。
华栋中学,作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民办学校,是什么“点石成金”的绝招使这所朴实无华的民办中学,脱颖而出,教学成绩高居全市榜首?为此,记者深入榆林华栋中学,探访其“低进高出”的办学奥秘。
在困境中成长
榆林华栋中学创办于1999年,是一所寄宿制、封闭式民办完全中学。
民办中学扮演的是公办学校的补充角色,作为一个民办学校,在当地绝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选择。所以,单从生源质量来看,华栋中学招收的学生都是其他学校不愿录取的“学困生”、“问题生”。从师源来说,优秀教师很难会选择到民办中学任教。“生源”和“师源”永远是民办中学无法规避的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华栋中学领导团队,冷静思考,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华栋中学面向全国高薪聘请优秀教师,从山东、河北等教育资源相对富裕的地区请来了一批批教学能手,并千方百计留住人才,该校的外省籍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0%以上。这种开放式、竞争性的岗位格局,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了规范学生的习惯养成,树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本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华栋中学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学校,爱己、爱友、爱父母”的“六爱教育”,该校实行“全员导师制”包组到人,实现了老师对学生从身心健康到学习成绩,从养成习惯到人生理想的贴心指导和无缝隙对接。每次大型考试之后,都要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师生面对面反思会”,老师和学生直面问题,自我解剖,真诚沟通,每次会后,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为加强,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华栋中学有一条规定:要求老师们做到的领导先做到,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每天6时,校领导一定准时在教学楼前召开晨会,所有班主任老师必须跟班跑操,对师生的各种违规及时处理,保证“问题不过夜”。
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严格的规范管理使华栋中学逐步被社会认可,经过16年的发展,华栋中学从最初不足40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36个教学班,2400名在校学生。
农民校长的教育梦
“对于一个民办学校,它成败的关键在于校长。”华栋中学教师李鹏说。农民出身的华栋中学校长李锦成只上过初中,曾经是个出色的商人。
记者见到做完胃切除手术14个月的李锦成校长,和概念中传统的校长形象大相径庭:一个淳朴厚道、不修边幅的瘦弱老头,思想敏锐独到、做事雷厉风行。他说:“传统的‘精英课堂\’‘一言堂\’‘满堂灌\’对于华栋的学生是肯定不行。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把效果放在第一,决不能重任务轻效果。”面对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李校长有自己的思路:“我们无法改变生源质量,那我们就从改变自身教学和管理的方法上多下功夫,找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
为了探寻更适合民办学校现有生源的教学方法,李锦成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并带领骨干教师、中层领导走遍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20多所全国优秀民办中学、课改名校,学习取经。为了给师生做好表率,校长李锦成以身作则,每天早晨五六点起床领队跑操;为了加强学生管理,整年住进学生公寓楼;为了教学研究,李校长只要没有出差,每日必听两节课,十几年来每年听课都在400节以上,听课记录写得密密麻麻……“他对教育近乎执拗的认真,令人肃然。”耿进臣老师说。2012年,李锦成被破格评为榆林市的“好校长”。
“四位一体”成就“低进高出”
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论证,华栋中学的领导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完了不算完成任务,教会了才算完成任务!为此,该校从2008年起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虽屡遭质疑但不改初衷,终于在2010年形成了“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小组互动,作业检测”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该校近几年不断攀升的教学成绩得到充分验证。
华栋中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容量的设置上力求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是补齐短板,华栋中学高一新生要先上一段时间的高初中衔接课程,像英语学科,要补半年以上;其次是抓基础知识和中难度知识,华栋中学的学案问题设置分层,学生也动态分层,课堂上各类学生各取所需,像知识的超市!然后是分解内容,切割目标,“少吃多餐”、“精讲多动”,实行“积小步,勤反馈,不停步”“小步子”教学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为了使“四位一体”教学法不断巩固和完善,华栋中学实行常年赛课的办法,即长年累月,领导带队,全员参与,人人讲课、听课、评课,评课只说缺点,不说优点。就是这种毫不留情的考评办法,使华栋中学的教师团队迅速成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以后,高中考成绩综合考评连年在榆林市名列前茅。
华栋中学从建校至今已有16个年头,股东们没有一分钱的分红,学校的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进行教学研究创新、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从建校至今共培养出10000多名学生,使一大批中考成绩低下的“学困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斌峰通讯员王军)截至2015年12月24日,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900天,再度刷新安全生产长周期纪录。在安全生产上,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