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在玉林的和田玉石行里,提起老杨很多人都知道,就叫他老杨吧。
10多年前老杨下岗了,怀揣着发财和开拓新生活的双重理想去了新疆挖和田玉,一头扎进了和田玉的世界。
下岗之后寻梦新疆
2002年,31岁的老杨下岗了,正值干事业的黄金年龄,总不能在家蹉跎吧?一番思量后,他一咬牙,揣着2000元钱,带上以前当兵时留下的铲、水壶、口罩、镐头等整套工兵装备,踏上了往西北的火车——听说新疆和田玉能卖大价钱,他要去那里寻一个发财梦,万一实现了呢!
为了省钱,又仗着有个好体魄,老杨没买卧铺票,坐着火车硬座,辗转换车7天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新疆和田。顾不上找落脚点放下行李,他循着指点直奔玉龙喀什河。
眼前的挖玉情景远非之前想象:一眼望去,河床上全是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数以千计密密麻麻的人同时在忙碌,河水干涸,看得见石头和沙子,挖玉的人不是在挖,而是在搬石头,把大大小小的石头集中搬到一处垒起来,然后搜索捡拾石头下的玉石,接着又换一处,重复同样的工作。
老杨看傻眼了。找到住处后,他把那套工兵装备卖了,因为根本用不上。他在离河岸两公里的地方,与一个也是来寻发财梦的浙江人合租了一幢平房,每月两三百元的租金着实不贵,拉面、馕、抓饭这些主食他也很快适应,客观环境足以让他住下来好好找玉了。
用精明“杀”出一条路
挖和田玉这事还真有些玄乎,你可能在下河的几分钟内就能挖到价值不菲的美玉,也可能几十年都挖不到一块玉——全凭运气。源于莽莽昆仑山的玉龙喀什河自古以来是和田出玉的主要河流,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5月涨水时,落差大,水流湍急,看着水不深,对岸也不远,但就是下不去;而且,别人全是大型机械集体作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的老杨,如何找玉?
都说玉林人做生意精明,老杨自有办法。他观察到,很多玉石采掘工人长年累月呆在一个采玉的深坑里,有时几个月不出来一次,信息闭塞,渴望与人交流。于是,他每次在背包里塞进十几个大馕,还是带芝麻那种,来到深坑边上,和里边的采玉工人套近乎。“那里的人都很淳朴,几句聊下来,大多愿意让我用大馕换玉石。”老杨说,有时聊得投机,一个馕就能换到一大把玉石,其中不乏好玉。
听说老杨找到了收玉的渠道,亲朋好友陆续汇钱给他。用这些钱,老杨收到了不少好玉。
快乐和艰辛并存
一个来自亚热带的人在新疆讨生活,当新奇褪去,艰辛便水落石出。“一次我走了十几公里全是沙漠,一个人都没有遇到,天黑了,枯萎的胡杨林被风吹得发出呼呼怪叫,让人毛骨悚然。”老杨说,他收到的一些好玉说是“用命换来的”也不为过。
一次涨水时,有三台推土机在拦一条水,他看到五六条狗头鱼在水里跳跃,心里那个兴奋啊,有多久没吃过新鲜鱼肉了啊。他马上跳到水里抓了4条,准备带回住处饱餐一顿。忽然他发现不对劲,黑压压的上百人向他围上来,个个脸色冷峻。
恐惧和慌乱中,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平时一名与他交往甚密懂汉语的新疆朋友走了出来,与那群人一番调停劝说,人群才渐渐散去。原来,是老杨触碰了当地不能抓吃狗头鱼的民俗,引起了众怒。
就这样,在异乡度过了两年有欢乐收获、也有艰苦波折的生活,老杨收到的和田玉论斤算,大大小小加起来超过百斤。这时,家人让他回家,他觉得自己也该打道回府了。
既是事业也是境界
回到玉林后让老杨感到失落的是,他辛苦淘来的这些宝贝并不为本地人看好,在当时工商大厦的古玩集市摆摊一段时间,几乎卖不动。老杨有些灰心,转而做起了大排档生意,也打过散工,但期间一直关注着和田玉。
一次,他到朋友的茶馆喝茶,顺手带了两块玉去把玩。朋友见了问,你有这个?他说有不少。朋友说,玉不琢不成器,你应该加工一下再拿出来卖。他茅塞顿开。
简单加工打磨过的和田玉,问价的果然多了起来,老杨尝到了玉石赚钱的甜头。有一块玉石原石,在玉林开价1.5万元,很多人说他“狮子开大口”,但它被一名深圳人出8万元的高价喜滋滋地买走了。随着和田玉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当年老杨卖几百元上千元的和田玉,一度涨到上万元。
老杨在工商大厦开玉石店6年,2005年转到花鸟市场又开了一家,如今在一环西路文化艺术城里也有铺面。他的手机通讯录里一直存着很多新疆朋友的电话,在新疆那两年,他得到了他们很多帮助,现在仍和他们有生意往来。老杨说,君子比德于玉,和田玉的洁白、温润、纯粹影响着他的性情,他会一直朝这个境界努力。
(记者谭伟玲实习生韦春梅)
新闻推荐
房地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记者廖源摄...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