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处中心在进行纠纷调解。整合人社、司法、法院等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搭建“一站式”调解服务平台,使大部分劳动纠纷案件不用经过仲裁、诉讼程序便得到公正解决。近年,玉林市成立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就扮演着这么一个角色,它为劳动关系双方解决纠纷提供了高效、公正的途径。
建造调解“硬平台”
目前,玉林市的中小企业已达两万多家,劳动人事争议纠纷案呈增长之势。2011年8月,玉林市在市人社局挂牌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随后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该中心。玉林市率先在全区建立市、县两级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目的即是为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该中心人社、司法、法院、检察院“四位一体”,整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资源,构建起企事业、行政、人民、仲裁、司法调解“五调联动”的调处“一站式”服务新平台。
而玉林市出台的《玉林市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一站式”服务的实施意见》,则让这一新平台成为了调解的“硬平台”。
“建立调处中心,主要目的是降低劳动者的诉讼成本,使双方缩短司法程序的时间。”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余斌华说,“群众遇到劳动人事争议不必东奔西跑,在这个平台上就能找到相应的服务窗口。”余副院长解释“硬平台”:在法律框架中进行调解处理,就像把利剑一样,违法必究,依法公正。
“软模式”找到解决纠纷途径
2015年春节的一天,农民工林某光着脚、满脸通红来到市调处中心,他情绪激动地向调解员林志球反映包工头欠薪、使其无法返乡的情况。了解情况后,林志球与同事立即赶往林某工作的工地找到包工头,经过6个小时的调解,包工头同意当即支付拖欠林某的1.5万元工资。
同样到调处中心求助的王某,则是因为其在工作时受伤(经鉴定为7级伤残),而其所在公司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赔偿方面存在的分歧让他忧心忡忡。调处中心立即展开调查,考虑到该公司注册资本只有5万元,且经营不善,即便王某到法院起诉,其工伤待遇也面临执行难的问题;工作人员便将工作重点放在调解上,对双方进行耐心劝导,经主持10多次面谈之后,双方最终达成和解,以公司赔偿王某9万元而告竣此案。
数年来,此类案件调处中心已处理了一批又一批,并根据不同的调解对象和案件摸索出诸多经验和方法,如背靠背、面对面、解释法律、案例提示、成本激励、冷热调解、调执结合等。在工作内容上,则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如对农民工、伤残职工及特殊女职工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立案受理,优先调处,优先执行;同时,对案件实行快立快调快结的“三快”原则,将温暖第一时间送到弱势群体身边。
“所谓‘软模式\’就是通过调解的形式,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讲法律、讲政策、讲利弊,在营造和谐氛围的同时,找出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途径。”余斌华告诉记者。
新机制实现“三减三赢”
“有些案件打官司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在我们这里几天就处理完了,双方还省了律师费。”余斌华说,新机制的运行,实现了“三减三赢”的效果,即减少维权时间和成本,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减少了案件进入仲裁、诉讼程序,赢得了政法机关的肯定;减少了群众性、越级上访事件,赢得了社会和谐稳定。
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庞嘉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调处中心的运作规范模式,把案结事了作为一条争议处理的主线,做好争议双方的调解工作,力争使更多的争议案件通过调解得到妥善处理。
据统计,自调处中心成立至2015年12月,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共接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访人员4216批14983人次,协调企事业单位调解1090件,调处中心立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855件,调解成功814件,结案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5.2%。 (记者唐劲梅)
新闻推荐
晚会现场...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