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给重症患者喂粥黎成生将患肺炎的小男孩送到病房平常到医院见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护士。殊不知,仅市一医院就有32名男护士,近日该医院还成立了玉林首个男护士联盟。这32名男护士分在急救中心、血透、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主要负责护理急危病重患者。当这些阳光男护士出现在原本由女性“一统天下”的护理岗位,会遇到什么样的尴尬和难题?是这个职业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选择了这个行业?18日,记者采访了其中2位男护士,倾听他们讲述职业生涯的苦与乐。
ICU 刘俊
脸上总挂着灿烂笑容,说话语速稍快、带着激情,看到谁都会先笑着打招呼,26岁、刚工作10个月的刘俊身上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转送近百名重症患者
成就感取代了失落与焦虑
5年攻读却做基础护理 小伙子一度难以接受
毕业于桂林医学院,读了5年的国际护理专业,一毕业就进市一医院ICU当男护士,他坦言,也曾焦虑、失落,有一两个月在考虑要不要转行。
其实,刘俊想转行的念头不难理解:一开始读国际护理专业并非他所愿,是被调剂的。结果,一个年轻阳光的大男孩,科班出身,刚出校园就在ICU里做所有基础护理——为重症患者刷牙、擦澡、清理大小便,全是脏活,而且还不被家属理解——病人若是一女的,为什么要你一男护士来帮擦身清洁?
“当时心理落差很大。”刘俊没想到,今天自己会爱上这个职业。每当见到进了ICU的急危病重患者,经过他们悉心护理有所好转,并由他们转送到普通病室,那一刻,他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有一名14岁小女孩,因为肺部感染被送进ICU。每天进病房探望孩子时,爸爸脸色凝重,妈妈在一旁抹泪,刘俊能感觉到,这对父母是多么急切地盼望女儿快点好起来。治疗半个月后,女孩可以拔管说话了,转到了普通病房。
“帮女孩拔管时,通过孩子父母看我的眼神,我能读懂他们的感激。”看到女孩妈妈由悲到喜,刘俊也替这一家人高兴。
刘俊算了算,10个月来,他亲手转送了近100名危重病人到普通病房,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些活做不做也没人知道,对患者却至关重要”
市一医院现有900多名护士,男护士只有32名,刘俊加入ICU前,该科室只有一名男护士。重症病房仪器多、抢救多、体力活多、工作强度大,很需要男护士。
夜班从晚上9时30分到翌日上午9时。对ICU的护士来说,夜班意味着整晚不眠不休地忙碌。每个护士负责4名患者,这些患者无法说话、限制卧床、病情危重,每晚需要翻身4次、口腔护理2次(预防感染),每小时写一次护理记录,此外还要吸痰、测血糖、换药。不仅如此,夜班护士还要统计科室一天的工作量、准备翌日的药物、液体、注射器等物品。
刘俊说,这只是正常的工作量,由于护士少,病人多时,一个夜班护士要负责五六个病人,那就更忙得不可开交。ICU急救多,一个女护士上夜班,体力和精力都已接近透支,若遇上抢救,就更吃不消了,这就需要男护士冲上去。
“如车祸病人容易出现失血性休克,出现烦躁症状,表现出手脚无意识地使劲挣扎,这时需要男护士将病人固定住,抽血、配血、插管、上机、打针、用药,特别是需要做心肺复苏这种体力活时,男护士就更不可少了。”说到这,刘俊有些小骄傲,“我们男护士在科室里很受宠,因为体力好、精力足、有责任、能担当,什么活都乐意干。”
爱上了这个职业,刘俊最大的感触就是,ICU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这些活护士不做的话,可能大家也不知道,但对病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护士有满满的责任心、爱心,同时对病人多些包容。
120 黎成生
与刘俊的“被调剂”不同,成为一名男护士是黎成生自己的选择,29岁的他已在这个行业干了7年。他喜欢医疗行业,因为小时候自己体弱多病,他理解生病的痛苦,希望自己与身边的人都健健康康的。
选择这个职业,只为实现儿时愿望
从不理解到佩服 他说专业技能说话
如今男护士在医院仍稀缺,何况7年前,当时市一医院只有2名男护士,刚毕业就进该医院的黎成生没少受患者的质疑。“护士也有男的?”黎成生已记不清被病人问过多少次,遇到过多少诧异的眼光。
一次,黎成生上夜班。清晨7时许,他要为一名脑瘤患者做好术前准备。那是一名四五十岁的阿姨,他需要帮她做会阴护理、消毒,然后插上尿管。
得知眼前这个小伙子要帮自己做会阴护理,阿姨干脆地表达了自己的排斥:“你们这里都没有女护士吗?干嘛让一男的来做女患者的护理?”“阿姨,医学界没有男女的区别,一切以患者的需求、病情的轻重来操作。最重要的是,因为是夜班时间,现在科室里只有我一个护士值班,现在我做好准备工作,医生来上班后,您就可以尽快做手术了。”黎成生耐心地向阿姨解释,最终征得了她的同意。
当然,黎成生也没少被夸奖,护理做好了,病人会向他投来佩服的目光,“原来,男护士做得并不比女护士差!”
关键时刻 总能发挥男护士的优势
“男护士思维敏捷,冷静稳重,对各种仪器的掌握和操作都容易熟悉和上手,而男护士最突出的优势,则是先天性的身体条件。”每次出诊,救护车上一般配备医生、司机、护士各一名,经常需要到楼梯房上接病人,用担架将病人从高层抬到一楼,然后抬上救护车,这时,司机和护士往往是主力。
一次到北流清湾卫生院出诊,患者是一名肺部感染的老人。驱车近100公里,当他们赶到卫生院时,由于血氧下降,患者非常烦躁。多年临床经验告诉黎成生,这名病人要借助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才能改善病情。
可卫生院条件有限,找不到插管的医生,和黎成生一起出诊的医生又是新轮转的,没什么插管经验,眼看患者的血氧一直往下掉,黎成生当机立断:与新轮转的医生暂时换位,由他来帮患者插管。
黎成生凭借自己掌握的急救技能和娴熟的气管插管技术,按插管操作规程,最终把导管送到了患者的气管内,紧接着吸痰,固定,用简易呼吸囊辅助呼吸,老人的血氧很快就升到正常值了。
跟家属交代病情、解释途中的风险后,返回医院的那100公里,黎成生一直捏着呼吸囊,维持患者的血氧,安全把老人送到重症监护室。“经过这番折腾,尽管已是筋疲力尽,可我觉得能让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续,心里无比欣慰。”黎成生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黎成生说,自己这份工作其实挺平凡的,同时很伟大,因为自己的付出能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新闻推荐
开工现场...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