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的西古村移民搬迁房
本报记者 张红 王艳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村上通过移民搬迁、自来水入户、巷道硬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平了、村靓了,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这是曾经在原石柱乡工作过的干部焦毅的回忆性散文《西古情怀》中的一段话。这个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村”、有着1500多年历史、距离石瑶路3.5公里的村庄一改贫穷的面容,正焕发出迷人的活力。用西古村村民的话说就是,“现在的西古,早已不是当年的西古。”
西古村位于耀州区石柱镇,占地4700亩,全村有420户共1430余人,人均耕地数少,且大多都是坡地,又地处耀州北部旱塬区,村民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劣境。“前几年,眼看着周边村子在快速发展奔小康,而我们村一点变化也没有,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大家心里真不是滋味,世世代代的穷日子真是把人过怕了!”西古村党支部书记童有明对记者说到。为改变西古村的落后现状,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多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与村民共商兴村大计,大家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要致富,先修路”。之前西古村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下雨天人车根本没法通行,村里人买的大件东西,商家都不愿意配送。2015年,西古村两委班子跑项目、挣资金,修建了5800米村中巷道、1700米主干道,安装了80盏路灯,实施了亮化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车辆晴雨畅通无阻,并且为农产品的产销提供了方便。
长期以来,村里人一直饮用窖水,而水窖由于常年储水没办法清洗,水浊度超标严重,颗粒物、细菌等较多,村民喝了之后经常会引发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里决定修水利,让群众吃上健康水。同时,西古村还新建了一级抽水站、蓄水池,现在已经抽水上塬,可以灌溉1500亩耕地。
为了方便群众生产和机械作业,改善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提高经济作物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西古村对全村田间生产道路进行了开拓休整、铺设沙石,平整高标准基本农田600亩,小块并大块以方便机械作业,还可以进行灌溉,提高农业产量。在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果业规模不断壮大,果园面积从原有的30亩发展到了1700余亩,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香饽饽”。同时,果园管理水平高,苹果品质优良,吃起来脆甜可口,深受果商夸赞。
目前,村里组织实施了32户共128人移民搬迁工作,现移民户已迁入新居,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之中。为了改善环境卫生,村里修建垃圾填埋场一座,购买垃圾车一辆、垃圾桶40个,建立健全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为村民营造了干净、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委会2000平米文化广场全部进行了花砖铺设,安装了健身器材,使群众活动有场所、有设施。并且还有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全面开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文化广场散步的童学全老人,见到记者高兴说:“活了这么多年,现在路平、水清、房阔气,我这85岁老汉真是享福了,心里美气得很!”
西古村种植马铃薯年限长,但原种植马铃薯因品种单、抗病能力差、种植面积小、经济效益低下,群众一直未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经过市、区两级包扶单位的帮助,以及西古村村干部赴榆林考察调研,对比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决定引进适宜种植的优质、高产脱毒土豆新品种。去年10月28日,西古村与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协议,引进10个新品种马铃薯种子。西古村脱毒马铃薯实验推广市级示范区,全区实验推广面积1000亩,其中集中示范推广高产区面积600亩,品种试验田面积20亩。后期计划发展马铃薯深加工及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确定马铃薯商标为“铜耀”。“我们只需要提供土地,其他啥都不用管,村里免费发给种子、化肥,而且还统一种、统一收、统一销售,太让人省心了,这真是坐着就把钱赚了。”村民童有龙告诉记者。
目前,西古村的马铃薯已经种下,在此期间,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派技术人员开展种植、育苗等技术指导和培训。市长杨长亚为此还专门两次赶赴西古村,查看马铃薯种植情况。
马铃薯生长期较短,为118天,这是短平快的项目,今年7月就能收到效果。目前,耀州区计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马铃薯产业在全区的稳固发展。
现如今,西古村已初步建起了长短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兼顾,以果业为主体、马铃薯等粮食产业和养殖做匹配,变单一经营为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闻推荐
早在2008年,东莞市石排镇就在该市率先提出,要用3年时间,实现石排镇户籍人口从幼儿园到博士免费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从当年至今,该镇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实现免费;预计到今年9月,原定目标全面实现。...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