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通过集体课观察每个孩子的康复状态因人施教,刘老师每天要给6个孩子上单训课“豆豆班”,是玉林市康复中心开设的一个实施国家抢救性康复工程项目的特殊班,这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共19名,他们的年龄在0—7岁,患有脑瘫、智力障碍或自闭症,这个年龄段是最佳的康复期,错过了这个黄金康复期,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康复,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性康复,孩子们的人生将得以改写。孩子们很幸运,三年来,有一位甜美而专业的“姐姐”引导和陪伴他们成长,这位“姐姐”叫刘良雯,“豆豆班”的班主任。
日前,记者走进市康复中心,看到“豆豆班”的孩子们在刘良雯老师的一对一训练下,进行身体及智力的康复训练和早期教育,他们通过认知、概念、游戏、技能、故事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开发潜能。
“每个孩子单训半个小时,上午单训4个,下午单训2个,工作很辛苦,责任很大,但我喜欢这份工作。”连续上了3节单训课的刘良雯看起来有些疲累,但从她的笑容和神情看得出她很充实。她含笑说,这样子还是好的,有时给自闭症的孩子上单训课,简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要使出浑身解数,有时孩子冲来冲去,有时孩子还会咬人、打人。
大学刚毕业,她坚定地选择了这份特殊工作
2013年,刘良雯毕业于玉林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她对孩子们充满热忱,特别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单纯快乐的感觉。毕业后,她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了解到了这个特殊儿童教育的行业,最后坚定地选择了这份工作。她带着一份爱心来康复中心应聘,加入到教育康复的行业中,成了一位康复老师。
不过,这份工作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来这里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都患有脑瘫或智力障碍。有些孩子,前一秒钟还好好的,后一秒钟就会哭起来,或者打你一巴掌。工作两个月后,一天8小时的“零距离”相处,刘良雯渐渐和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了感情。虽然工资不高,但她毅然选择了留下来。为了更快更好适应工作,加强康复技能,刘良雯先后多次到广西康复研究中心、柳州星语、武汉磷洁、上海泰亿格言语康复中心进修学习。在工作中主要针对孤独症、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取得较好的康复成果。同时,她担任班主任工作,管理班级、协调教师工作、对教师进行业务能力的相关培训。
最大心愿是看到孩子的突破,得到家长的理解
在教育康复工作中,由于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以及儿童家长,因此在工作中总是存在着各不相同的难题。对她个人而言,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辛苦就是家长对老师的“不理解”。
让刘良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在康复中心康复了三年的孤独症孩子,他叫阿福。阿福现在已经6岁了,由于病发情况较严重,而且在三年的康复中,一直是爷爷在看护,爷爷年纪较大,也不懂得配合老师,辅助孩子做康复,爷爷认为康复就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只要负责照顾孩子生活起居就可以了。无论老师如何沟通,爷爷都不能端正康复态度。经过三年的康复后,别的孩子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有语言沟通,能生活自理,可是阿福却没有明显的好转,爷爷认识不到孩子没有进步的原因,就在学期结束后,质问她:“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进步了,我的孙子连发个A音都不会,是不是你们老师偏心?”老师们又一遍遍对爷爷进行解释。这就是这份工作的辛苦之处,得不到家长的配合,耽误了孩子的康复,最后还要接受家长的“不理解”。
“豆豆班”没有固定的教材,只有因人施教
“‘豆豆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的智力水平都不同,必须通过集体课来观察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个别化进行单训,再找到他们的康复突破口。”从事教育康复行业后,刘良雯越发感到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除了掌握最基本的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她还会针对各个不同的康复领域,去关注儿童在干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感觉统合训练、早期语言诱发、儿童注意力训练等,除了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还要到全国各地去进修学习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从事教育康复行业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案例积累。她时刻紧记,一个合格的康复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及时地发现和观察孩子出现的问题,并且能总结在每个个案中使用的方法的有效性,这样能更有利于自己康复技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多与同事去交流康复方法和工作心得。
她,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
在刘良雯从事教育康复的过程中,利用扎实的康复技术通过努力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高度认可。她擅长于特殊儿童语言开发和注意力训练,在特殊儿童语言开发上有较多成功的案例。在她回忆中,小钧是她遇到过程度较严重,康复较迟的孩子。小钧是重度孤独症,并发儿童精神分裂,刚到机构时已经4岁了,常规和指令性非常差,无对视,无语言。小钧的父母觉得孩子很难教养,几乎要放弃了。通过评估刘老师知道小钧的情况的确棘手,所以她在给小钧做了系统详细的评估后,结合PEP-3和儿童发展纲要,为小钧制订了一份康复计划,并给家长做了一些孤独症儿童家庭康复的相关知识培训,做到家园共育。在康复中,刘良雯根据小钧的发展情况不断地修订训练目标,然而小钧还是无法突破,无法发音。刘良雯打算放弃对小钧的发音训练,准备采用卡片交流。一次单训课,刘老师发出一声“啊”,小钧突然受到刺激也张嘴发了一个简单的音,刘老师大喜,小钧终于开口发音了!刘老师快速将一个强化物塞到小钧的手上,作为奖励。在训练后的第四个月,小钧不但能安坐学习,听从简单的指令,他的第一个有意义的模仿发音也出来了,一旦有人叫他,他都能回答“欸”……渐渐的,小钧开始学会了叫妈妈,刘老师还清晰记得,当小钧妈妈听到小钧第一次叫“妈妈”时热泪盈眶的样子,从此更加坚定了她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教育康复是一项服务于儿童的工作,孩子的进步,家长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荣誉。”谈到个人的荣誉,刘良雯说。
(记者张武军通讯员蒋伟军)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