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岩
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榆林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实地采访,探究戒毒所有哪些新举措、新思路,让吸毒人员能够从内心深处戒除毒瘾,重新找到回归社会的自信。
6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戒毒所办公楼,猛然听到监管区域传来热闹的锣鼓、唢呐声和琅琅读书声。“在排练节目吗?”记者很好奇。管教民警说:“这是日常训练,每天都有。”在民警引导下,记者通过A、B两道安全门,进入戒毒人员(也称学员)活动场所。
“操场真漂亮,足足有四五个篮球场大。”记者不由感叹。据民警介绍,这个所是全国17个标兵戒毒所之一,成立于1999年9月,占地面积有65亩,共有病室189间,设计床位1134张(男1074张、女60张),为特大型一级强制隔离戒毒所。目前,收治学员552名,其中女学员有53名。
说是戒毒所,倒不如说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有着一群特殊的学员。在操场一角,20几名女学员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正在练习打腰鼓、扭秧歌,那一招一式俨然就是专业队。站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姓朱,高挑身材,眉清目秀,今年才26岁,还未成家,却已经是“二进宫”了。问她喜欢打腰鼓吗?小朱微微一笑,用手背擦了擦汗水说:“每天练习打腰鼓挺开心的,体能恢复得也很快,我还参加了美容美发培训,出去后想到美发店打工。”记者问她这次能不能戒掉毒瘾,她很自信地说:“能”。
操场南侧,约有300余名学员抑扬顿挫地朗读着《弟子规》:“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学员们严肃的脸上洋溢着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力量。记者看到,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本由所里编写印制的《戒毒人员教育学习读本》,书中内容涉及戒毒人员管理、法规及毒品危害、树立戒毒信心、警示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一本启迪戒毒人员心灵深处的有益读本。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戒毒就是每天打打针、吃吃药、熬时间;有些监管人员也有不出安全事故就算尽到了责任的想法。”所长张宇介绍情况时却提出了他的治所理念:要在思想上和生存技能上让学员做好回归前的体验,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培养他们阳光健康的良好心态,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创造条件和平台,通过康复劳动和技能培训,让他们多一点爱好和兴趣,掌握一技之长,重新找到回归社会的自信。
进入监管宿舍楼,记者看到楼道地板、窗户擦拭得一尘不染,每个学员宿舍内床铺干净整洁,被子都叠成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儿,脸盆、水杯所有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墙面粉刷的颜色却各不相同,有淡蓝色、绿色、粉色,这都是学员们经过商讨后自行挑选的。每间宿舍的墙上都有一块“思想园地”,贴满了学员写的“决心书”和家人来信。戒毒所管教民警韦召美说:“每间宿舍,我们让学员自由设计,发挥想象,希望他们真正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让他们时刻想起亲人,坚定戒除的意志。”她还说:“千万别小看刷牙叠被整理内务这些小事,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就要从点滴做起。”
走上监管大楼二层,这里有10余间各类培训室,图书、书法、绘画、音乐艺术、心理矫正、瑜伽、烹饪、计算机、摄影、美容美发等,可谓应有尽有。在书画室里,65岁的高某正在练习书法,“心善为贵”四个大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以前也有点书法基础,老年大学书法班的老师每周到所里授课,能学到很多,日子过得挺充实。”老高很健谈,他说每天一睁眼有事做,大家都有追求,就不想那玩意儿了。
民警在监管中发现,很多复吸人员,没有爱好,没有手艺,精神空虚,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整天日子苦闷,过不了多久还会复吸。他们认为,要想彻底戒除毒瘾,就要对症下药,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在劳动中找到自尊,重塑自我。
建所18年来,该所已经累计收治戒毒人员10856名,在所断戒率为100%。2013年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今年3月,所里又与医院联合投资扩建了治疗中心,新建了视频会见室,在康复劳动车间开通了两条生产线,进行生产技能培训。
“尊重戒毒学员,感化他们,教会他们自强自立,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找到回归社会的信心,拥有健康生活的能力和技能,不再复吸,这是我们一直努力、一直在做的事情。”榆林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张宇说。
新闻推荐
“再过3个月,我,60周岁了,就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条件了,现在的基础养老金是多少啊?我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需要哪些材料啊,这上头都写的清清楚楚。”手里拿着民生工程宣传彩页,社区居民张德芳大妈乐呵呵地说...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