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晶 实习生刘卉艳 王媛瑞
8月18日一早,榆阳区鱼河峁镇刘小沟村村民黄义满正在给圈里的羊喂草料,第一书记赵伟一边给他帮忙,一边说:“今年过年不发愁了吧,你这150只羊能卖个好价钱,你勤快点,把这个事做好,家里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刘小沟村位于鱼河峁镇东北4公里处,2015年8月份,赵伟被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带着‘下去干什么、怎样能干好、如何来保障\’的疑问,我来到了刘小沟村。”两年来,赵伟始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目标,和村集体班子制订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让贫困户有自己的产业
黄义满是赵伟专项负责的贫困户,一家三口租住在鱼河峁镇已十年之久。黄义满腿部残疾,妻子智力受损,孩子还在上学,家庭非常贫困。为了生计,黄义满四处找人借钱,到2015年,已欠下亲戚朋友4万多元。“我第一次走进黄义满家时,他正因为要缴纳400元的养老保险费而发愁,看见他家徒四壁,神情苦闷,我心里非常不好受,就自己帮他垫付了这笔养老保险费。”
2015年,政府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赵伟听到这个消息后,建议黄义满养羊,知道其缺乏资金,赵伟一方面为黄义满申请补助,另一方面东奔西走为他担保先买到75只羊。紧接着,赵伟与村支书共同担保,在农村商业银行为他贷款3.5万元,并帮他垫付2000元偿还买羊费用。后来,政府对贫困户贷款政策出台后,赵伟又将其在信用社的贷款转化为小额免息、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共计5万元。黄义满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能干成点什么事,本来准备得过且过,将就过日子。现在我既然搞起了养殖,就不会让大家失望。”
今年,符合移民搬迁政策的黄义满一家,将要搬进新房了。羊子存栏量也达到了150只,这一家人感动地说赵伟是他家的贵人,但赵伟对黄义满说:“共产党才是你真正的贵人,是党的好政策帮助你们脱贫。你现在有了自己的产业,这日子就有个奔头了,你可要珍惜,好好努力,让这个家越来越好。”
据了解,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因人施策”的原则,村里合理制订了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2016年共发展产业户8户,其中养牛户5户、养羊户2户、养猪户1户。
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
刘小沟村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加之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多数村民生活比较困难。
“我和村委班子成员们认为,必须拓宽增收渠道,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在确定扶贫项目时,赵伟等人经过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并将各种建议汇总,形成发展方案。
为打破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赵伟鼓励六七户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2016年,村里新建鲜食水果采摘园50亩;在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下完成任务700亩,并栽植大扁杏2.31万株,每亩享受国家补贴1800元。2017年3月,投资近33万元,完成了350亩大扁杏的浇灌设施建设,并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在杏树下试种中药材。2017年5月,积极争取区水务局的支持,在刘贺山水库投放鱼苗2000斤,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
与此同时,该村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作,加强贫困村生态修复,让贫困人口在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两年来,赵伟心系全村发展,在帮助贫困户致富增收的同时,还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赵伟积极争取区扶贫办专项资金18万元,完成了前沙湾小组马鞍山820米生产道路的红砖硬化、后小沟阳湾410米生产道路红砖硬化、李家梁1000米生产道路拓宽改造,彻底结束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争取区扶贫办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小杂粮生产基地50亩,整修水浇地25亩;争取区林业局天保资金6万元,维修森林防火道路2公里;争取“美丽乡村”资金30万元,绿化了老年幸福院及文化广场;为产业户购置多功能铡草机8台,价值1.2万元。
村主任刘开业说:“赵伟把贫困户当自己的亲人,把贫困户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村民都看着呢,大家都很感动。”
新闻推荐
榆—沪产业对接交流座谈会举行共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7.55亿元
本报记者吴杰上海报道8月28日,在2017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期间,榆林市在上海举行榆—沪产业对接交流座谈会,并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17.55亿元。会上,榆林市对高端能源化工产...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