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容县县委、县政府把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与建设侨乡特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在上级楹联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容县楹联创作、吟咏活动蓬勃开展,为推动文化大繁荣,促进县域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楹联创作蔚然成风
容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容县人民就秉承吟诗撰联的优良传统,宋朝创办有享誉岭南的勾漏书院,明朝建有南山书院,清朝建有绣江书院和峤南书院,民国建有三新书院,私人开办的蒙馆、私塾、经馆更是遍及全县各地,这些院馆传授四书五经,传授声律启蒙,培养大批文化艺术人才。
在该县图书馆珍藏的古籍善本中,有不少就是楹联类的作品汇集和图片。自唐宋到民国,游历容县的诗人墨客很多,唐代著名诗人元结驻容任容管经略使;宋代名将李纲,一代文豪苏东坡,都曾在容县停留并题诗联;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都峤山,并撰写游记。因该县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都峤山和经略台真武阁,从古到今,不少著名诗人也曾吟咏容县,或者在容县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诗词和楹联佳作。县内也出现了清代“都峤三子”王维新、覃武保、封豫,清末民国的封祝祁、陆侠飞、苏绍章、黄绍竑等杰出人物,他们大多出版有个人诗词楹联作品专集。
改革开放以来,容县涌现出大批卓有成就的诗词楹联作者,他们常年坚持诗词、楹联创作,活跃在各乡镇各战线各行业。20世纪90年代,容县成立了诗词学会,组建了容州诗社,出版了《容州诗报》;县底镇成立了石龙诗社,自良镇、灵山镇、容县中学等纷纷组建了诗社、楹联学会等群众楹联组织,现在全县有诗社、诗词学会50多个,这些诗词、楹联组织大部分办有自己的刊物,为人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联佳作。加强景区联系工作楹联景点相互辉映“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是当前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个平台,该县开展了“楹联走进景区”活动,在景区展示容县独特的楹联文化,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
景区在建设阶段就规划,把历代优秀诗词楹联作品铭刻、展示在景区里。早在1998年刚开发都峤山风景区的时候,就规划建设了文化碑廊,选取了描绘容县山水人物风情的优秀诗歌以及楹联作品,邀请全国各省市著名的书法家进行书写,然后铭刻在石碑上,形成了现在都峤山风景区的中国名家书法碑廊景点。都峤山森林公园则在主要游览线路上规划设置碑刻,让游客一边游览山水,一边游赏诗词楹联作品。
该县多次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诗人和岭南诗词楹联学会等楹联组织来容县采风、开楹联作品研讨会,介绍容县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名人,创作了大批优秀楹联作品。特别是该县的柚乡女子诗社,更是创作热情高涨,每个会员都创作了大量的楹联作品。挖掘整理民间楹联作品
容县楹联文化进民间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的“都峤诗社”。当时诗社会员仅王望卿一人就创作诗歌楹联1000多首(副),这些诗及楹联作品经容县文联挖掘整理,于2004年7月在《绣江》第4期专刊发表。1987年后,容县文化界的热心人士,又建立了容州诗社、容县诗词楹联学会。《容州诗报》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4期,2002年5月,《容州诗报》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主编的《中华诗词十五年年鉴》,成为全国五百家民间最有名气的报刊之
在乡村里的民间诗社组织,以县底镇为代表的15个乡镇农民诗社在自我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这些诗社成员是清一色的农民,有的虽然是亦农亦工的瓦匠、木匠、泥水匠或者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人,但他们离乡不离土,农忙时又都回到乡村里收种。在劳动中他们用唱山歌、唱采茶、哼小调等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逐渐地,他们以出墙报、编印诗辑的形式,按平仄、对仗的要求上升到格律诗词、格律楹联上来。
容县各级诗社组织利用重大庆典日、节日假日,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性的诗词、楹联创作征文比赛活动。每年的春节对联、元宵节诗词、端午节山歌、中秋节赏月诗词等创作评比活动,更加激发民间喜爱诗歌楹联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乡镇喜欢吟诗撰联的人数有34000多人,其中加入各级诗词楹联学会组织的有5130多人。每年春节,容县文联都择优上送一批楹联作品参加区级春联大赛,除此之外,还利用春节期间,举办义写春联活动。全县出版各种诗词楹联专著、诗文楹联集有80多本。其中附城的韦荫炎老诗人一人出版9本诗词楹联集,陈锦绵老作家也出版了2本诗集楹联专著。
容县县委、县政府把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作为全县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楹联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欣赏楹联、创作楹联以及参加各种活动,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新闻推荐
...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