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只有放手让每个人富裕起来,它本身的繁荣才有保证。对于有富财政穷百姓之称的陕北资源大县来说,这一命题显得尤为迫切——
——神木县尔林兔镇以小资金撬动农民大增收调查
假使一个村的农民绝大多数为赤贫,那么村上一个小煤老板的收入,就可以让他们的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而一个大一些的煤老板,也可以让一个镇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骤增数千元,但穷人仍旧是穷人。在一些资源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神木,一个以煤炭资源富甲天下的地方。尔林兔镇,神木中北部唯一一个没有地下资源的纯农业乡镇,在两年时间里,靠发展农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4000元,达到近万元,遥遥领先于全省以及神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如何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什么尔林兔镇似乎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所谓的 “万元”,究竟是少数大户带动的,还是能代表广大群众普遍性收入的?这种富裕是“昙花一现”呢,还是具有可持续性?……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和不解,我们踏上了神木县尔林兔镇的采访之旅。
风起“15555”
11月12日,一天一夜的风雪,给尔林兔换上了厚厚的冬装。我国最大的内陆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在贾家梁村边上,绕成一湾寂静的宝石蓝。
村民杨福保站在温暖的厨房里,看婆姨切刚出锅的猪肝、猪肚。房间里,弥漫着肉香。“昨天刚杀了一头猪,这是卖剩下的。去年下了两窝猪,本来要卖的,听说政府要补助,就全留下了,刚好赶上市场好,一下赚了四五万元,好社会呀!”杨福保的脸上,洋溢着富足。
杨福保所说的政府补助,就是尔林兔镇从去年开始实施的“15555”工程,即工程户每户种植地膜玉米15亩以上,养鸡50只、猪5头、羊100只以上,政府分别给予地膜玉米每亩10元,猪每头200元,鸡每只5元,羊一次性2000元的补助。年底根据存栏、出栏量,经过严格考核后,一次性结算。
尔林兔镇是神木中北部13个乡镇中唯一没有煤炭资源的乡镇,位于风沙草滩区,地势平坦。全镇3306户1.3586万人,有耕地4万多亩,林地20多万亩,草地8万多亩。受草原文化影响,群众习惯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以一直以来,家家户户每年都养一两头、两三头猪,基本自己吃了;养几十只鸡,吃一些,卖一些,换点油、盐;再养一些羊。
“老百姓吃的很好,就是没钱。”镇人大主席闫晓庆形容,过去尔林兔有四多:穷人多,灰汉(陕北人对做事莽撞的二杆子的别称)多、光棍多、土坯房子多。
2008年3月,经过上上下下半年多调研论证,尔林兔镇开始实施“15555”工程,意在鼓励农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依靠适度规模养殖,实现普遍富裕。奋斗目标为,三年后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到2010年突破1万元。
2008年,尔林兔镇主要采取现金扶持方式,投入120万元,扶持工程户297户。据镇上年底统计,工程户比非工程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今年,镇政府担保并付利息,从银行贷款400万元,以无息、贴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625户农户,再加上现金扶持户,总共扶持995户。闫晓庆说,从目前调查来看,工程户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万元以上,最不行的也有8000元。
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两年增加近4000元
“补200块钱,够抓猪娃了,5块钱也够买小鸡了,大家一想,这生意划算嘞,就开始养。”村干部高登云说,“刚开始大家是想沾政府补贴的光,养着养着就养多了。去年全村有工程户13户,今年增加到46户。养殖方法也不一样了,过去养一头二百来斤的猪要将近一年,现在6个月就够了。”
“从去年到今年,全镇养殖总量增加了30%,是历年来增加最多的。明年,我们打算提高标准,资金扶持力度也再大一些,一定要让没有规模养殖的农民眼红,自愿加入,让工程户覆盖绝大多数农户,并且刺激养殖规模一年一个台阶,一步步扩大。”镇党委书记韩万胜的目标,就是将尔林兔建成榆林绿色肉蛋基地,在这个没有地下资源的乡镇实现群众普遍富裕。
从2007年的6200多元,到2008年的8240元,再到今年的预计近万元,靠发展农牧业,尔林兔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年增加了近4000元。仅就去年的8240元来说,就比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高出1.6倍之多。
随着养殖量的增加,自给自足搞养殖的农民甚至是低保户,变成了生产商品的农民。
庙壕村苏华清老两口,长期以来靠吃低保和外出打工维生。由于年龄大,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在城里捡破烂卖。去年,在镇上的扶持下,老两口养了5头猪,50只鸡,50多只羊。今年,增加到6头猪、60只鸡、60多只羊,光羊绒就卖了五六千元。种了十六七亩玉米、豆子,做饲料用完后还卖了四五千元。
“去年给的是现金,今年是5000元无息贷款。这钱作用可大了,买羊,抓猪,有了钱就好赚腾几个。过去也想弄,没有启动资金。穷人银行不给贷,借也借不来,没办法。现在有猪了,有财产了,人家也敢给贷了。一打招呼,人家上门到猪圈里一看,就给钱了。”对苏华清来说,搞养殖不仅是挣了钱,更重要的是有了做人的尊严和生活的信心。
“其实有时候不用很多资金,只要项目选准,政策对头,资金可以以一当十。”韩万胜说,去年政府担保贷款400万元,贴息30多万元,再以无息和贴息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就带动625户发展养殖业。“农民缺少的是启动资金。他们偿还能力差、信誉度低,银行不愿给放贷。如果政府出面,争取贷款要容易得多,但是政府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很多。”
尔林兔的养殖效益比较好,还得益于其农牧业循环发展。农民广种玉米,玉米养畜,畜粪入沼,沼渣沼液做有机肥用于种植业。据养殖户说,假如一斤玉米七八毛钱,经过养猪这么一转换,就增值了近一倍。
今年,尔林兔镇引进良种种植了13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950多公斤,比农民采用以往的玉米品种,平均亩产多300公斤。“我们明年打算推广这些良种。”韩万胜说,“凡是种植高产品种的,政府无偿提供种子。按全镇4万亩玉米算,种子补贴大约需要60万元。按亩增产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玉米1200万公斤,增收1900多万元。仅增产玉米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
小起步大发展 9户农民注册公司
“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户带村,村成规模。生产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农民的经营观念和市场观念就会有很大变化,养殖的农民就会变成市场经营的农民,还会催生出一批经纪人和大户。”这是尔林兔镇实施“15555”工程之初,对未来的展望。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实施了不到两年,就有9户农民注册公司。
6月3日,前尔林兔村刘曰成的神木县益丰种养殖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07万元。“原先也养猪,每年七八十头。去年市场好,加上政府扶持,就发展起来了。今年已经出栏猪600头,目前存栏300多头。”刘曰成正在盖猪舍,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300头母猪,自繁自育,年出栏达到3000头。
“养多了,好卖,可以直接和屠宰场联系,省去了中间环节。另外饲料消耗量大,厂家直接送货上门,仅这一个环节,每头猪就减少成本七八十元。”刘曰成说,有了大户的带动,散户的生产销售也方便了许多。
而东葫芦素村养猪后起之秀张向龙,更是让人看到了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
去年,19岁的张向龙高中毕业后,去杨陵学习养猪,然后借着好的市场和政策,建起了欣农养殖场,并注册了神木县向龙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养殖母猪100头,出栏400多头,获利十几万元。今年,借“15555”工程扶持的10万元贴息贷款,张向龙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已出栏猪700多头,存栏600多头。新的猪舍又在赶建,明年准备出栏5000头。
除了引进良种自繁自育之外,张向龙还向周围群众供应仔猪。在大户的带动下,散户的养猪品种和养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发展中的隐忧
或许是因为听闻过太多太多卖菜难、卖果难、卖肉难等农产品销售之痛,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尔林兔养殖效益良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仅隐隐担忧其发展中存在的“软肋”。
尔林兔的猪肉好卖,因为饲料用量少,大多喂玉米,猪肉香,下锅一炒不出水,油汪汪的;鸡好卖,农民居住很分散,养的都是土鸡,周围的人开车过来买,土鸡蛋最少1.5元一个;羊就更不用说了,陕北、内蒙古对羊的消耗量都很大。菜也好卖,基本不用化肥,用的是沼渣沼液。
尔林兔的农产品,可谓“好酒不怕巷子深”,目前销售不存在问题。政府也正将几乎所有的精力用作生产环节,关于市场、品牌等环节考虑得很少。并且似乎从政府到民间,对防疫的重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但是,正如“15555”工程期待养殖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样,其养殖量必然也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假如养殖量达到一定的积累,再突经市场的变故,有一天,养殖户会不会发现自己的东西出现卖难?缺少优质优价的引导,在利益的驱使下,养好吃的土猪、土鸡的农民还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加进去越来越多的饲料?让“土”变得名不副实?
一位规模养殖户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猪基本不喂饲料,以玉米和黑豆为主,肉质好,回头客多。但以后养殖量大了,不喂饲料,不现实。因为喂粮食的比喂饲料的猪,最少晚出栏两个月,成本高,但是又没有品牌,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如果市场上的猪肉4元1公斤,土猪肉能卖5元1公斤,那我绝对不添加饲料。”
尔林兔的启示
尔林兔“15555”工程成功的关键在于依靠自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尔林兔农牧业的快速发展,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启示一:找到资金激励的快捷途径,以小资金撬动大发展。
规模生产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农民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也是小成本经营者,进行规模化生产,最缺的是起步资金,最需要的是政府扶持。只有政府适量“输血”,才能使广大农民有信心、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增强“造血”功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尔林兔镇用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用扶持资金和小额贷款解决了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
启示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农业生产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尔林兔镇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民意愿、传统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作为主攻产业,是其成功的基础。
启示三: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相对集中、规模发展,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为后续的深加工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带动发展下游相关产业提供了可能。尔林兔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符合农民意愿和发展能力,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因农牧产品相对集中,形成了以尔林兔镇为中心,辐射神木县中鸡镇、锦界、伊旗台格庙以及榆阳区部分乡镇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民在家门口就可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据《陕西日报》)
玉米丰收(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张晋国摄
新闻推荐
神木县煤炭公司是神木县唯一一家从事国家计划煤炭运输和销售的国有企业。现有职工3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76人。公司总部下辖有:燕家塔煤炭物资集运公司、燕家塔煤矿、神...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