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太阳电池翼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15日22点04分,沐浴在中秋皎洁月光之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出巨大的轰鸣声。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直刺苍穹,踏上了太空旅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后变轨,进入高度约384公里的运行轨道,进行在轨测试。作为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开展的空间科学试验与应用项目共计14项,是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开展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堪称中国载人航天最忙碌的实验室。
天宫二号于16日成功实施了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二号平台上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天宫揭秘
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
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空间站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宫二号状态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天宫二号是天宫一号的备份产品,设计寿命为两年。朱枞鹏介绍说,因为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采用以及轨道高度的变化,天宫二号在轨寿命会大幅度提高。
“我们预期天宫二号应该可以持续工作超过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朱枞鹏说。
在太空中,由于真空、辐射等环境因素,维持长寿命是个难题。天宫二号将首次试验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这也是我国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之一。朱枞鹏介绍,推进剂在轨补加过程中对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十分严苛,管路的对接也必须确保精准。“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全世界第二个掌握空间站在轨推进剂补加核心技术的国家。”他说。
按照计划,天宫二号将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分别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这与中国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
天宫二号载神器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1秒
成功发射的天宫二号搭载了多种高精尖科学装备。其中,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制的“定时神针”——空间冷原子钟,有望实现约3000万年误差1秒的超高精度,这将是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也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钟。
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对时间的精确测量。之前,在太空中运行的原子钟都是热原子钟,精度最高对应300万年误差1秒。此次,由天宫二号搭载的空间冷原子钟将激光冷却技术送入太空,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进一步使时间精度提升10倍,意味着这台钟运行3000万年才会有1秒的误差!
如此精准的钟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亮介绍,在太空中,空间冷原子钟可以建立超高精度时间频率基准。有了这个基准,就可以把天上其他原子钟同步起来,让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更加精确和稳定的运行能力。
为何比天宫一号少一名航天员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本次任务中的重头戏之一就是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此后,它将承载着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30天,实现航天员中期驻留。为什么相比天宫一号时的任务,天宫二号上的航天员从3名变成了2名?这次在太空中待的时间长了,天宫二号的重量是不是也会增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来揭开谜底。
这一次,将有两名男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后,两名航天员最终会进入天宫二号内生活30天。而上一次任务,乘坐神舟十号进入天宫一号在里面生活的是三名航天员,还有一名是女航天员。这一次,为什么少了一名女航天员?答案很简单,因为之前三名航天员的技术已经得到过验证,现在三个人和两个人从技术上,差别不大;但是,另一方面,朱枞鹏告诉记者,少了一个人,意味着太空舱中所带的东西就少了。这次主要的目的是要飞更长时间,多一名航天员,需要的消耗品就更多。我们这次的任务比较多,同时还要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实验。要是人多的话,可能其他方面包括应用项目就要少一些。
朱枞鹏介绍,天宫二号总重8.6吨,能带的东西有限,所以对重量的把握很关键。这一次相比天宫一号任务时,航天员待的时间长了一倍,而且还要进行大批量的空间应用试验,综合各种因素,天宫二号的推进剂,也就是它的燃料需要比过去多很多。但是天宫二号的重量却和天宫一号相同,换句话说,仅仅靠去掉一个航天员是不够的,天宫二号自己也要减肥“缩胃”,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给力的天舟货运飞船。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
陕西元素
天宫二号最后部分整流罩在榆林回收
9月17日上午,天宫二号最后一部分整流罩完成回收,由于坠落地位于空旷地带,未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至此,天宫二号整流罩回收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16日下午7点多,在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镇马大滩村,有村民发现疑似天宫二号整流罩的残骸,随即上报了乡政府。当地村民杜罗飞:“我爸看到了,没有去跟前,给我说那个地方建彩钢房了,我说那个地方不可能建彩钢房,我一去看就是这个东西(整流罩)落到这个地方了。”
因为当时整流罩位于广袤的沙地之中,没有行车道路,加之天色昏暗不利于搜寻。所以,搜寻小组于17日早晨8点出发,经过3个多小时车程,终于赶到整流罩坠落地。
负责这次搜寻工作的榆林市军分区司令员田继光说:“本次天宫二号实验舱整流罩残骸搜救工作,除在神木县2处简易民房遭到部分损坏之外,其他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均(没有)造成事故灾害,本次我们组织两县区人武部和民兵应急分队以及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天宫二号整流罩残骸搜救工作圆满结束。”
据西部网
“陕西制造”搭建数据传输“天地通道”
要谈及天宫二号“陕西制造”,不能不提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504所)(以下简称西安分院)。没有他们,在遥远外太空的飞行器、航天员,可能会找不到方向。
对于航天器而言,在四五百公里的轨道高度飞行,必须和地面保持实时联系。而打通这条“天地通道”的,正是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
“我们通过中继终端,可以完成遥测、遥控、测量和通信等一系列的动作。”西安分院神舟十一号飞船研制负责人、西安分院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余晓川解释,“比如我们在地面,可以知道飞船的飞行状态,包括宇航员的生理参数;天宫二号和飞船的飞行,也是要通过中继终端接收指令的。另外,我们需要时刻掌握飞船飞到哪了,这样方便实时纠正。还有一点,飞船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靠这个终端传回地面。”
那么,这条太空通道是如何工作的?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任务指挥、西安分院副总工程师陈岚告诉记者:“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预定飞行轨道时,中继终端将根据其飞行程序的指令链要求,计算出中继终端天线的指向数据。之后,中继终端中的转动设备将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这样就完成了中继终端对中继卫星的捕获跟踪,并向中继卫星发送数据,从而建立了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到中继卫星再到地面站的数据传输链路,这样就可以进行数据传输与通信。”
细数航天人的酸甜苦辣
航天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国科技进步一大步,更是迈向中国梦的一大步。这就需要众多的航天幕后英雄们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立足自身,立足本职,几十年如一日,将默默奉献当作一种使命与职责。
巾帼女将:怀孕期间创造出新管理理念
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举办的“天宫二号”飞行任务新闻通气会上,高亚飞作为唯一的女将,受到的关注度自然高了一些。200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她,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主管航天六院7103厂运载型号发动机的总体装配工艺,说白了,就是把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
当时,作为一名怀孕5个月的准妈妈,她常常工作到晚上9点才下班,一个人完成了9本工艺规程的编写,同时还兼顾着主管的型号产品装配。在孕育小生命的同时,她和同事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型号状态统一后,不仅按系统对装配要求做了详细要求,还将出厂前和进靶场的环节做了区分,条理清楚,让年轻的装配人员也能迅速读懂要求和技术状态,给装配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指挥员乔江晖:每天工作与荒山为伴
三十而立的乔江晖,是六院165所一室测量组副组长,试车指挥员。一年200多天左右的试验任务,注定他必须长年长期扎根位于离西安300公里以外的秦岭深山常规发动机试验区。
冬天里,在四面透风、只有零下10多摄氏度的试验台上安装传感器,手刚伸出一会儿,就冻得麻木;试验区周围什么都没有,每天工作结束,望着周围荒茫的山区,落寞就阵阵袭来…
谈恋爱的时候,小乔每次外出执行试验任务,都只能泛泛地告诉女朋友自己出差了,但姑娘却有怨言:如此频繁的出差次数,也不说到底去干什么,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打电话也只能问候几句。结婚的时候,同事们都在出差,婚礼冷冷清清;孩子出生一周后,他又出差了……
本报记者石喻涵
新闻推荐
□刘思源记者高三宝年,为选配一名合适的信访局长,曾让神木县委主要领导犯了难。一是因为信访工作不好干,对局长人选要求高;二是若在部门、乡镇平调,“不讨喜"。一名合格的信...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