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旭
自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启动以来,薛城区从市民普遍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城市环境更干净了,随地乱扔垃圾的少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多了,随处听到的文明语言多了。薛城区文明城市精彩“蝶变”的诀窍在哪里?带着这一疑问,3月21日,记者来到薛城区,采访了区委书记吴磊。
吴磊说,薛城区是枣庄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区委、区政府对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四城同创”,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五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薛城区把创城作为统领全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依托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等工作推进创建活动,真正做到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凝聚力、造福人民群众;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去年12月2日,薛城区召开了创城工作动员大会,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创城工作渗透到了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每个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三是资金投入到位。累计投入1.2亿元,对47条背街小巷和城市景观道路进行了改造,今年又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2291亩的城市森林公园;四是专项整治到位。以城区脏、乱、差为重点,狠抓道路交通整治,强化非法载客营运小三轮整治,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专项整治,并对城乡结合部和路域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五是文明提升到位。以“四德工程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在全区实施了市驻地形象意识、公共道德培育等“六大工程”,开展了文明出行等10项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以文明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对于薛城区在全市创城中的创建标准和定位,吴磊介绍说,薛城区在创建标准上主动抬高标杆,明确提出要以高于一般地级市、略低于省会级城市的标准谋划创城、推动创城。为确保创城成功,薛城区采取多项措施,搭建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载体,实现了全区202个行政村“户集、村居收、镇街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全区城乡所有的交通主干道路和路域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由文明办牵头,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每周一考评,每月一排名,连续2个月排名靠后的在全区通报,颁发“环境最差镇街”牌子,鞭策各镇街抓好落实。
薛城区搭建了“双包双联为民服务”活动载体,即每名县级干部、每个区直部门分别帮包1个后进村或社区、1家中小微企业;县级干部、区直部门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每人联系1户农村困难家庭和1名企业困难职工,全区30个县级干部和80个区直部门、800名机关党员干部,共联系帮包所有村或社区、 (下转A2版)
(上接A1版)140家中小微企业、1026户困难群众。通过访贫问难、倾心帮扶,把文明城市创建理念和文明素质提升要求传达到每一个单位和个人,在政府和群众间建立起密切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
薛城区还搭建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载体,通过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对老城区已经拆迁了53%,新城区扩展了12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出台“三区合一”决策,解决社区建设相对滞后、老旧社区无人管理等问题,薛城将社区管理纳入中心工作日程,加大投入,将全区的社区由原来的23个调整到49个,划分标准由原来的3000多户建一个社区压缩到1500户建一个社区。每个社区组建业主委员会,推选1到3名居民担任社区助理员。将原来区级为民服务的窗口单位全部下放到社区,不能延伸下放的整合服务资源,统一一个窗口对外办理。各镇街机关三分之二的人员下沉到社区,解难题、办实事,面对面为群众服务。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大到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市民文明素质培养,每一个社区、每一户居民都有机关干部联系服务。通过加强社区管理,为文明城市创建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9日上午,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暨治超工作会议在市政大厦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元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市长张鲁军主持,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局长江心田出席。 秦元祥指出,去年...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