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明 通讯员 孙传传 “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做得再多都不为过。”她用36年的执着坚守,让病房变成温暖的病患之家,让所在的科室成为行业的翘楚。她就是市立医院大外科护士长、骨外科护士长,主任护师王广玲。 日前,记者走进市立医院骨外科病房,刚换完股骨头的患者王先生坐在病床上,来看他的护士长王广玲先是整理了一下床单,随后微笑着说:“坐累了,可以适应着下床,但也不宜长时间站着,感觉不疼可试着在病房内转转……” 今年56岁的王广玲,1981年7月从当时的枣庄市第一卫生学校毕业,分配到市立医院工作。1990年,医院委派她到上海长海医院进修,回院后,在医院开展了微电脑输液泵用于肝癌腹壁皮下埋泵输注化疗药物的新技术,开创了市立医院首例使用微电脑输液泵仪的先河。因成绩突出,王广玲晋升为骨外科护士长。不久后,王广玲又去杭州117医院参加“全国腔静脉置管、静脉营养”学习班,学成后立刻开展了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行上腔静脉置管术,这项高难度技术在医院护理人员中唯有她能操作,此项技术的应用,为抢救急危重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1997年一个下雪的夜晚,王广玲因感冒在家中输液,忽接院里电话:急诊科一位病危老年肺心病患者,急需行深静脉置管手术,放下电话她立即拔下针向医院跑去。冒着暴风雪赶到病房后,王广玲仅用了三分钟就为病人做好经锁骨下上腔静脉置管术。在场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都激动的赞不绝口:“护士长您真是太棒了,刚才麻醉师看病人情况不好,未敢置管。”回家时天黑路滑,王广玲不慎摔伤了左腿,至今她的左侧膝关节还有积液。 2005年9月5日,来枣庄市参加经洽会的美国朋友汤姆不幸遭遇车祸,当时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左右七根肋骨骨折,双下肢多处骨折,严重血气胸,病情危重,王广玲被抽去担任护理小组组长。她五天五夜未离开病房一步。5天后,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因汤姆吃不惯中国饭菜,她亲自为其做西餐,并用流利的英语与他沟通交流。在抢救小组的共同努力下,25天后汤姆康复出院,出院时握着王广玲的手满怀感激地说:“Dear Miss Wang,Let me express my heartfelt thanks to you ,you are indeed a good nurse。”(王小姐,非常感谢你,你真是一位好护士。) 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发生特大撞车事件,按照上级指示,王广玲所在的病房接收了7名伤员。她带领骨外科护理人员对伤者进行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仅用20天,7名伤员就康复出院。离开枣庄时,一名伤员感谢王广玲说:“你给了我们亲人般的感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市里要求骨外科病房接收50名灾区伤员。接到任务后,她立刻带领大家转移病人,腾出病房,建立爱心病区,用了两天两夜,所有床位、物品全部到位,连病人用的牙刷、牙膏、拖鞋都准备齐全,而王广玲脚上却磨出了血泡,腿也肿了。 王广玲于1992年任大外科护士长(兼骨外科护士长),工作中,她不断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责任制护理”“规范化病房管理”“创星级护理服务”等,使科室的护理质量在全院名列前茅,病房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她被评为首届“枣庄市优秀护理管理者”,其管理经验在全市各兄弟医院推广应用。 在完成大量护理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开展医术研究,10余篇论文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参与《护理三级训练》等著书6部,主持、参与科研课题近20项,分别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王广玲是一位优秀护士,面对家庭,却自认不是称职的妻子和妈妈。因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至今让她内疚的是女儿一岁半患肺炎时,她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输液时发生输液反应,高烧抽搐,幸亏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当她赶到孩子身边时,孩子正在吸氧,看着孩子苍白的小脸,她落下泪水,她对孩子欠的太多太多…… 作为一名大外科护理组的管理者,王广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被评为 “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省市“八五巾帼建功杯先进个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兆虎2月1日是春运第一天。上午9点30分,记者来到高铁枣庄站,看到进出站口旅客熙来攘往,秩序井然。在候车大厅,记者看到一位白发老太太带着孙子正在等车。她告诉记者,孙子放寒假,带他一起去杭...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