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秉珍
时下来到山丹县,新建的公园、广场、医院、住宅小区、办公大楼鳞次栉比,与立体化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近年来,该县坚持规划先行、市场运作、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力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重点提升服务功能,城市品位日益凸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科学定位:确立发展新理念
《山丹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版总体规划将山丹县城市规划区从原来的4.3平方公里扩大到12.48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容量达到11.5万人。从4.3到12.48,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转型。县委、县政府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立足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按照“拉大框架、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的思路,高点定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县城建设模式从拉大框架、完善基础的外延式发展向突出品味、精雕细琢提升的内涵式宜居宜游方向迈进。
坚持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在建筑风格上博采众家之长,对主要建筑进行特色化设计,突出城市节点,打造一批体现全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建筑群和彰显“世博圣地,五彩山丹”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地标。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智行广场为中心,以新区中央商务区为辐射,以三和园、艾黎大道为延伸,集中体现现代风格的城市布局,以文化的高品位塑造城市新形象。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开新篇
今年,该县投入资金328万元,修编《山丹县城总体规划(2015至2030)》和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至2015年投入175万完成了75个村和2个集镇的建设规划修编,完善城区道路、供排水、供热、消防、人民防空等公共设施专业规划,明晰功能区发展定位,实现8乡镇总规全覆盖,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同时,严格按照规划开展城市建设,充分体现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力,真正发挥规划的龙头引导作用。不仅避免了城市快速扩张的“摊大饼”式做法,更彰显出大气魄和大手笔,体现民心所向、发展所向,实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实现华丽转身:由普通城市组团向经济发展引擎的转变,由常规生活配套向综合功能新区的转变,由一般城市新区向生态宜居新城的转变。科学建设:打造崛起增长极城市建设过程中,县上创新思路,创造了“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推动,滚动发展”的模式。近5年来,累计实施城建项目284项,其中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开发62项,基础设施建设24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88项,小城镇建设110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全面实施旧城区改造、城市新区建设,加快城市体质扩容。旅游文化创意中心、艾黎纪念馆及智行广场、艾黎大道、三合园、清泉学校、清泉幼儿园、浙宁大厦、万和广场等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建成,高标准搭建城市发展总体框架。大力实施以艾黎大道、东西大街、南北大街、龙首路、迎宾路为骨架的城市路网建设,城区排水工程建设,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日臻提高。加快绿化、亮化、美化建设,新建成龙首广场、智行广场、三合园、生态休闲园、山丹县全民运动健身中心等一批群众休闲场所,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建成点、线、面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照明体系,一个功能综合、绿色生态、现代与自然高度融合、富有活力的城市正从画卷中走来。
新闻推荐
山丹讯(记者翟继宗)筹措资金50万元,对640名生活困难党员进行生活救助和创业扶持,对162名生活困难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山丹县采取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资金帮扶等方式,对有创业意向的生活困难党员进...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