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建刚
退耕还林、山地更绿了;退牧还草,草原更大了;植树造林,一片片沙地“长”成绿洲了……干旱缺水的山丹县,在生态保护建设中,把一个个“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切实加大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努力实现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梦想。
山丹县是全省18个严重干旱缺水县之一,生态环境脆弱。该县在总体发展战略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第一位,下大力气进行植树造林、草原保护、荒漠化治理、退牧还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此来提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遏制土地沙化。
立足实际,该县从保绿增绿上着眼,按照“南扩青龙、北退黄龙、中增绿洲”的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围栏封育、退牧还草、沙化草场治理、生态移民、山丹河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至目前,全县(含山丹马场)现有林地面积330.34万亩,森林覆盖率31.90%。全县已纳入国家级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面积93.92万亩。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0.275万亩,城市绿地率达到2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9.5%。
今年,该县又在位奇镇十暖路和东乐镇西屯北滩集中义务植树4000亩,入秋成活率达96%,沿路沿线增添了一片新绿。目前,全县4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地又落实补植补造1.14万亩,全县重点生态人工造林9167万亩,农田林网更新1250亩,新增优质经济林果2500亩,新增绿色村庄11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9.33%。自2002年以来,该县人工造林面积增加了36.91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2年前人工造林面积的4.1倍,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7个百分点。昔日的陡坡耕地和荒山恢复了植被,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河流径流量显著增加,多年断流的三、四级河流再度出现长流水,泥沙量逐年减少。
林地多了,水清了,地绿了,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该县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入,进一步夯实生态保护基础。该县先后制定出台《山丹县2015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山丹县201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加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灌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治理、环境管理等。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3.8亿元,有力夯实了全县生态保护基础。目前,全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规划设计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年处理污水292万吨。全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94吨/日,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3.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地改善了农牧业的基础生产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舍饲养殖和林下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
“大马营镇拥有广阔的沙棘林,一到夏天林内有许多虫子,再加上沙棘果,为生态鸡养殖提供了天然的饲料。”大马营镇城南村的马兴全,通过引进虫草鸡、绿壳蛋鸡等品种,走起了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路子,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县林下生态鸡养殖数量达到14万只。同时,在全县能人带动战略的引领下,依托万亩寒旱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山丹花开观光农业、瞭高山高效畜牧业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着力发展羊、牛、薯、啤、油、菜、果(葡萄、沙棘)七大特色产业,培育出了万元温室、十万元圈舍、百万元小区、千万元企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目前,累计建成生态温室大棚6000多亩,标准化养殖小区(场)85个,畜禽总量近300万头(匹、只)。同时,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接待县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新闻推荐
山丹讯山丹县不断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居民不出社区即可得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实现了县、乡镇、社区三级网络就业信息网络化无缝隙覆盖。 近年来,该县以“...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