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珍
贫群落后的小村庄,在***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下,渠修好了,地整平了,养殖小区修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村庄面貌改善了,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增强了,山丹县李桥乡正以崭新的姿态行进在加快实现小康的大道上。
产业升级促转型
该乡围绕特色优势,着力推动产业品牌化,实现群众收益最大化。以小区规模养殖和分户散养相结合模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新建养殖小区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20户,新增家庭散养户234户,修建暖棚羊舍154座,培育特种养殖户1户。积极争取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加大畜牧养殖扶持力度,全乡种植畜草面积1万亩,牛存栏量达1818只、羊7万只、鸡10万只。通过招商引资和农户参与方式,投资500万元在高庙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成集农家乐、观光、冷水鱼养殖、垂钓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区,成立高庙乡村旅游合作社。去年,旅游服务区累计接待游客5000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50万元。稳步促进劳务产业,举办劳动力技能培训班16期,培训农村劳动力960人次,累计输出劳务人员4000人,实现劳务收入8500万元。积极鼓励、支持致富能人、劳务能人返乡创业、投资兴业,共有5名返乡创业能人和1名大学生投资发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美化环境靓家园
水泥路干净整洁,农民房屋墙白瓦红,文明标语随处可见……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以来,该乡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河湾、上寨村完成D级危房改造11户、门面改造651户,安装道路围栏20公里,架设路灯60盏,整理路肩8.2公里,硬化门前平台14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30户,新建垃圾集中处理点13处,绿化村社道路18.1公里,栽种风景树1万株、花草20亩。如今,农户家昔日的木门换成了铁大门,土墙变成了砖瓦墙,屋里装上了暖气。乡村面貌的改变,也潜移默化改变着村里人的生活习惯。该乡坚持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抓好、抓实,带领群众打扫卫生,清理三堆,使全村街道达到绿化、亮化、美化效果,营造宜居宜业乡村环境。
围绕民生解难题
针对行路难、灌溉难等群众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该乡争取国土部门支持,将上寨村6100亩、河湾村4300亩土地列入今年高标准农田整治规划;并在上寨、河湾单独坝灌区实施暗管主、支管铺设工程;河湾村东山坝和黄马圈10公里“U”型渠及桥涵建设、上寨村5.1公里村社道路硬化工程等项目,现已全部完成;落实和完善上寨村、河湾村村委会维修及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老人幸福互助院、公共厕所、6公里人饮管道铺设等建设工程,积极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凝心聚力促发展
各村党支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工作模式,健全长效机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通过扎实推进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以及党员“冬训”活动,依托专业协会、远程教育、龙头企业和劳务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技能性、对接性、订单式培训。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项目,组织村社干部参加集中培训,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部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去年,共举办培训班15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00人,实现户均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目标。全乡劳务输出人数稳定在5000人以上,其中技能型人才450人;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党小组,走“支部+协会”新型合作经济发展路子,有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
新闻推荐
□朱威 项目现场、产业基地、田间地头,哪里有困难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与群众结对子,走亲戚,谋致富路子,在党员干部真心帮扶下,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路。去年,山丹县东乐镇整合优势资源...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