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建刚
山丹县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石,围绕“1255”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力促经济社会发展。
1至5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03亿元……持续“飘红”的数字,无不彰显着该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在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文化旅游、脱贫攻坚等方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实效。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花草滩循环经济产业区已列入《甘肃省煤化工产业规划》,一期项目完成投资23亿元;清泉学校教学楼、体育馆等加快建设,主体基本完工;山丹食用菌产业化基地项目食用菌深加工厂和菌棒生产车间已开工建设……六月的山丹,项目建设正酣,焉支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今年,该县坚持抓项目、保投资、促发展不放松,健全完善项目保障机制,全力抓好项目的复工、开工和落地等工作。计划实施各类项目96项,总投资109.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9亿元。至5月底,已开工各类项目43项,完成投资4.8亿元。切实加强项目服务管理,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和开工有难度的项目实行领导挂项、部门负责、专项督查、定期通报等制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改革创新释放“新活力”
制定《创新创业工作奖励办法》、实施“千名大学生创业”计划、政府出资1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基金……该县着眼于最大限度降低创业者创业风险和成本,落实和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将“1+6+N”工作思路中的“N”实体化,打造创新创业强劲引擎。
继续在“小政府、大服务”这篇文章上下功夫,完善新城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总结经验,扩大成果,逐步向老城区覆盖。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完善市民大厅职能和管理措施,全面推行“二选一”和“1+N”办理模式,实现在城乡均可办理和一个大厅统一受理“N”项业务的目标,真正实现企业减负、群众方便的目标。完善创新创业大厦、沃谷创业孵化园等“双创”基地运营机制。目前,沃谷创业孵化园已实体入驻企业78家,虚拟入驻23家;创新创业大厦入驻创业企业63个、未就业大学生320人,全县新增小微企业192户,技术创新7项,新就业576人。 (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翟继宗 为保护好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山丹县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部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就是最好的服务”为工作的出发...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