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副市长许建国出席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医院等级评审会
10月16日,医院迎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医院评审专家团
先心病手术救助团队荣获感动淄博年度人物称号
鲁中地区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
中医博士张英杰为患者进行督脉灸□本报记者胡丽萍通讯员李爱学赵丽亚
从一所铁路部门改制到地方、一度陷入发展窘境的百年医院,到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只用了7年时间。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走过的7年崛起之路,其实可以分解成两个维度来思考——
在艰难与梦想交织的医改大潮中,这所原本缺乏医疗优势与资源禀赋的百年医院,究竟是凭借什么突围而出,完成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的超越,最终逆境新生?
在繁忙与压力并存的医者世界里,他们又是如何恪守慈爱与奉献,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让“高科技诠释新慈善”的惠民理念在淄博大地上落地生根?
定位中西合璧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市八院)始建于1905年,这个伴随胶济铁路成就起来的医者之地,从淄博铁路医院到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再到今天,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1905年,德国驻胶济铁路办事处设立铁路诊疗所。1914年,日本接管铁路诊疗所;1916年,更名“张店铁路医院”;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接收张店铁路医院;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医院迎来新生。
1986年,更名“淄博铁路医院”;2004年,由铁路编制划归淄博市政府管理,更名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被中华慈善总会命名为“中华慈善淄博医院”。
2011年,淄博市商业医院整建制并入,同年,挂牌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市委市政府正式将“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第一名称,并升格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0月18日,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西医结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
在这条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上,2006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2004年,医院刚由铁路部门改制时,因不能适应医疗市场竞争模式,专科不专、特色不特,曾一度陷入发展的窘境。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医院配备了新的领导班子,段明福一班人走马上任。
没有医疗优势与资源禀赋,在周围众多医疗机构的夹击中,医院凭什么异军突起?段明福一班人经过周密的调查与研究,审时度势,前瞻性地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即“坚持小综合、大专科、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突出老年病、康复医学特色,实施高科技人才带动,做大亮点项目,做响慈善医院,在淄博乃至鲁中地区创出品牌,促进医院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其后7年间,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坚定不移地沿着中西医结合的方向,找准一条“中西医结合特色发展”的路子,下活了改名称,上三级,创三甲,“转、调、创”三步棋,最终成就了一个令人关注的“淄博速度”。
精准的定位,是医院7年超越发展中决胜巅峰的起点。
破局特色项目
一所医院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善于抓住机遇、利用条件、发挥优势,对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见识、机制和能力不可或缺。
在段明福一班人带领下,突围,从特色项目开始。
他们选择了从“一老一小”两个项目入手。这其中,“一老”是指老年病。2007年11月,医院与卫生部中美脑中风防治协作组达成共建脑中风防治山东基地的共识。在以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为首的项目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卫生部脑中风防治专家团队多次带领包括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张勤奕、顼志敏、张茁等专家来到医院,传授技术,培训人才。2008年11月23日,山东省第一例高难度颈动脉内膜剥脱及血管成型手术在医院成功开展,82岁的脑中风瘫痪老人重新站立起来,创造了医学界奇迹,开创了淄博市手术治疗脑中风的先河。2009年5月,在卫生部“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全国启动仪式上,医院被正式确定为中国脑中风筛查与防控山东淄博基地。
“一小”则是指儿童先天性心脏病。2008年8月,医院为淄博市的4位先心病患儿成功实施了手术,此后,这一高难度的手术在医院成为常规医疗项目。2009年10月26日,经过淄博市红十字会推荐,医院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确定为“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这也是全国第八家、鲁中地区唯一一家携手“天使阳光基金”的定点医院。5年来,医院以100%的成功率,为来自省内外的194名先心病患者实施了救助手术,其中不乏高难度的“法洛氏四联症”、“心脏瓣膜置换”等高难度心脏手术。
目前,医院是卫生部脑中风筛查与干预工程山东基地、中国红十字会先心病爱心救助项目、中华慈善援助血液透析项目、中华慈善援助特色肿瘤治疗项目、卫生部重点推广项目热CT这五大国家级项目的定点医院。
在政府主导的公益导向下,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特制胜,依托各级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级医疗项目,在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大化的同时,保证了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以特制胜,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破局新生。
智变科研创新
科研创新能力,决定着一所医院所能达到的高度。作为淄博超声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段明福深知科研创新能力之重要,他从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入手,推动医院走向创新高地。
医院外引内培,为医院发展储备精兵强将。人才引进,向中医药专业人才倾斜;人才培养,注重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搭建中医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鼓励非中医类执业医师通过攻读在职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形式,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除每年派出进修学习,还开展了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三基三严”培训。启动师承教育工作,开展了“新型师徒关系”活动,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提升了带教老师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截至目前,全院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占执业医师比例,由2006年的不足10%,提升到76%。
医院以科技创新技术,设备引领发展,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专科。从人才配备、设备购置、业务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神志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项目,脑病科、肺病科是市级中医重点专科,超声诊断科是市级重点专科。康复科、针灸科已申报淄博市中医重点专科,争取十二五期间增加1-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各重点专科都成立了专科研究室,通过聘任首席专家,继承其学术思想和经验,优化了重点专科的人才结构和技术水平。
医院把科技兴院作为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制定激励措施,科研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以来共获得科研项目13项,其中中医类6项,省级中医项目1项。2010年以来获发明专利11项,出版学术专著19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8篇。多年以来医院一直承担着山东中医药大学、潍坊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临床教学工作,每年接收实习生100多人。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如今,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特色品牌鲜明,社会影响力日渐提升。呈现了“三提一降”的可喜局面。中医特色、社会品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药占比明显下降。近3年来,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振兴淄博五一劳动奖状”、“全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2012感动淄博年度人物”、淄博市医疗护理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等殊荣。
人才为基,创新为魂,铸就辉煌。
执著惠民之道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爱心与奉献。医学从来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在金钱和生命之间,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永远是第一位的。”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段明福如是说。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积极倡导“大慈善”、“高科技诠释新慈善”理念,依托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残联、工会等组织,通过实施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残疾人康复训练、脑瘫儿童救助、工会爱心医院等救助项目,配套投入6000余万元,累计救助各类人群达9万余人次,救助总额达到了近2000万元。
其中,慈善门诊被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爱心血透真情100”救助贫困尿毒症患者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荣膺全国血液透析培训基地。
医院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爱心救助活动,对市内贫困先心病患儿,实施全免费、全覆盖救助。2012年,先心病爱心救助团队先后荣获“2012感动淄博年度集体”和中国红基会首次表彰十佳医院的“人道救助服务奖”。
在市残联的支持下,医院建立起了集精神、肢体、脑瘫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康复体系,成为残联部门精神康复、肢体康复、脑瘫康复中心,年康复人员达16万人次,为患者提供院内康复和院外指导的全程志愿服务。
市总工会在医院挂牌“爱心医院”,成为“关爱女职工、预防两癌”健康普查的定点医院,为困难职工就医提供减免和优惠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减免50余万元。
医院与张店区杏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青县黑里寨镇卫生院、高青县木李镇卫生院等8家卫生站所,签署帮扶协议,落实帮扶计划。先后派出23名专家到各对口单位进行技术帮扶,共接诊病人2万余人次,举办中医药适宜卫生技术培训班3期,免费接收12名医护人员到医院进修。加大帮扶力度,为高青县木李镇卫生院以及黑里寨镇卫生院捐赠了价值41万余元的医疗设备。
百年医院,慈爱奉献。
一路走来,在提速发展的同时,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恪守慈爱与奉献,筑起了一座大医、大爱的无言丰碑。
凝聚梦想力量
2011年,经过几年发展,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科学的管理下,各项业务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技术与内涵的发展“瓶颈”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
如何突破瓶颈,再上层楼?领导班子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了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目标。希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改进,使医院接受一次庄严的洗礼,浴火重生。
2011年12月2日,医院隆重召开创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动员大会,吹响了创三甲的冲锋号。
医院组织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参加山东省医院协会组织的医院等级评审培训班,前往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医院学习取经,邀请兄弟医院评审专家来院进行培训和指导。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服务模式、硬件配套、文化建设等各项指标找差距,定规划,制定了创三甲的基本蓝图。
为顺利推进创建三甲工作,医院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下设7个专业组,多次召开会议,学细则,找差距、定措施、抓整改,全院职工加班加点,放弃节休;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多次来院进行督导,反复经历了5次自查整改。对照评审细则,按照各部门、各科室份内职责和日常工作,以项目化管理手段进行详细的“树状结构”分工,每一检查项目、每一分都落实到科室和个人,把1000分的检查总分细化到0.1分的扣减分,使操作更加的明晰,控制环节更加可控。各职能部门将日常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与三甲考评标准接轨,重点在于全部考核内容的完整覆盖以及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规范改进。在动员大会上,院长段明福当场与各科室签订“创三甲责任书”,明确奖惩措施,对科室创三甲工作进行约束和激励。
随着创建工作的步步深入,从核心制度落实到系列持续改进,技术与内涵建设的发展瓶颈不断获得新突破。
医院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日渐凸显。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推广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各科室制定了至少3个以上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1个中医临床路径病种,全院共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64种,有13个病区设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室。开展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次的7.5%。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51.34%;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20.07%,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人次的6.68%。
医院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在传承百年医院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制定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医院精神和院徽、院歌等核心价值体系。编印了《员工手册》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医学经典文选》读本,并对全院职工进行了系统培训。开展“道德讲堂”、“大医精诚”演讲比赛、膏方节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到医院发展的灵魂和职工的价值体系。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陆续完成了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的医院院史馆、中药房装修、科室文化、庭院文化、中医药文化宣传栏、中草药种植园等区域性建设项目。制作完成了展示医院形象的宣传片,建立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医院网站。
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加科学规范。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便民服务、就诊引导、健康咨询等服务。实行首诉负责制,向社会公布投诉电话,在门诊大厅等显要位置设立意见箱。及时化解医患矛盾,保障医疗安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近800万元建设了HIS系统、健康查体管理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院内感染系统、EMR,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实施一卡通,医技科室实行电子排队叫号,门诊大厅设有电子查询系统,电子显示屏滚动公开医院信息。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使用率;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医院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建设等事项集体讨论决定,按规定报批和公示,建设项目、设备购置、药品、物资、耗材、试剂等一律实行公开招标;加强后勤管理,做好安全生产、消防、治安保卫、环境绿化、无烟医院等工作。
一年多来,在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到夜晚,从办公楼到门诊楼、住院部,每个窗口总会亮起挑灯夜战的灯火,为了创建,全院上下在默默奉献着辛劳、汗水、忠诚与智慧。
圆梦“三甲”,就像一面旗帜,在每个人心中高高飘扬。
2013年7月30日,在医院评审的冲刺阶段,医院召开誓师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阶段总结。接下来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全院人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发挥主动性,自查、自纠、自我完善,做到分分必争,全院一盘棋,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进取和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2013年10月16日,医院迎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医院评审专家团。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18名专家分11个专业组,对医院进行了全面、公开、公正的评审。
3天的迎评即是对7年奋斗的最终检阅,也是一场巅峰决战。
迎检、陪检、访谈……在评审的每一个环节,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以近乎完美的细节控制,保证了整个迎检工作的流畅高效,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2013年10月18日,当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消息传来那一刻,掌声、欢笑、泪水交织成完美的瞬间。
“顺利通过评审不是我们的目的地,而是一个崭新的起跑线。”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段明福表示,医院将把这次成功作为百年医院的新起点,凝聚全院力量,以稳健的步伐朝着建设一流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目标阔步迈进。
百年医院,心怀大爱。
承载使命,继往开来。
新闻推荐
“三尺岗亭”绽放文明花 ——省道238线高青收费站文明创建纪实
高青站培训文明礼仪知识,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