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颠簸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敞亮的柏油公路□司延训
曾经颠簸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敞亮的柏油公路,昔日光秃秃的路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小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经成为历史,绿树掩映下,一条条平坦的农村公路,干支交错,衔村连落,宛如一条条飘带从一个个美丽乡村中穿过。如今的高青农村,因为“网化工程”的实施,到处呈现这样美丽的画卷。
筑坦途助发展
打造惠民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素的谚语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高青县地处黄河沿岸,属于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村小、村弱、相对分散,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013年,经过积极争取,高青县被列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总投资2.73亿元,计划利用3年时间改造村级公路428公里、小桥涵24座。村级公路网化工程的实施,将给群众出行带来巨大便利,为该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这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项目完工后将使全县农村公路由‘线型\’向‘网状\’发展,由‘村村通\’向‘村村连\’、‘村村进\’转变,届时全县453个行政村、20余万群众将直接受益。”高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邵先伟对记者说。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得实惠,广大群众也给予积极拥护和支持,高青县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建设中,遇到迁占、拆迁等问题广大村民从来不讲条件,主动配合,有很多群众还踊跃参加义务劳动,极大地推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高青县木李镇三圣村村支书王恩峰告诉记者,“乡亲们听说要修路,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遇到需要看护路口、打扫卫生这些需要群众出力的事,站在路口喊一嗓子,一会儿就聚来几十口子,啥问题都解决了”!
抓规范保质量
实施“阳光操作”
民生为重,百姓至上。为把村级公路网化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高青县交通运输局把质量和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制定下发了《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对所有工程,按照“一路一档”的原则,建立档案,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大工程管理监督力度,在通过招投标确定高资质、高水平监理公司的同时,要求各镇(街道办)成立了网化工程质量监管队伍,各村选派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的村民,对工程建设现场监督,建立健全了村、镇、县和监理公司四级道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县对网化工程的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队伍等进行了公开招标。建设过程中采取设置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对工程的基本信息、操作步骤、进度计划等内容全部予以公开。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坚决预防和杜绝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达到“资金安全,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群众满意”。
降能耗提能效
注重科技创新
在村级公路网化工程中,高青县积极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农村公路建设中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的广泛应用便是其中一个实例。
“冷再生工艺是指在常温下使用冷再生专用机械连续完成铣刨和破碎包括面层和部分基层在内的旧路面结构层、添加再生材料、拌和、摊铺、碾压等作业过程。”高青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卢传宏介绍说。使用冷再生工艺,对路面既不挖除,又不废弃,节约建设材料和建设成本,降低施工消耗,缩短施工时间,而且基层强度优于常用的石灰土基层,是一项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施工技术。虽然这项工艺优点突出,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施工定额。
为此,高青县交通运输局与山东省交通科研院携手合作,以双方名义共同申报成果和研究课题,力争形成国内首个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经测算,使用冷再生工艺建设农村公路,每公里可节约资金13.2万元、节约废弃料占地1.17亩。高青县正在实施的428公里村级网化工程所有老路面基层设计都基本采用了该项工艺,将节约建设资金5650万元,节约废弃料占地500多亩,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截至目前,高青县村级网化工程开工里程已达200多公里。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农村公路如同跃动的脉搏,为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营养和动力……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