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潘卫平通讯员李峰报道
本报讯立足行业特点,建设致富基地,提高贫困村(户)“造血”能力。自2012年起,高青县实施“百村万户扶贫奔康”工程。实施三年来,全县共建起196处致富基地,有55个村170户560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该县扶贫开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划分出9大片区,每个片区确定一个优势产业——东部黑牛养殖、北部稻米种植,西部特色瓜菜,在黄河淤背区植桑养蚕,在中部发展都市农业。不同的产业布局,使特色更加突出,村民致富有了更多选择。通过扶贫攻坚,一批贫困村成了专业村、特色村。建起规模以上黑牛养殖小区7处,特色苗木种植15处,瓜菜种植基地10处,高青大米标准化片区4个,生态旅游农业3000余亩。
结对帮扶,该县走出一条输血、造血并重的新路子。市烟草公司帮包干部刘振华为木李镇赵庵村建成一处面粉加工厂,投资300万元,使全村的土地“转”起来,通过引进种植特色优质小麦,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沾了光”,还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种植业升级。芦湖街道屋子村致富能手董国营建起一处獭兔养场,县计生局干部购买了2万元獭兔委托董国营养殖,一只兔一年会“变成”5只,200元的扶贫款一年变成1000元。现在高青县将这一办法进行了推广,许多帮包部门帮助贫困户养起了股份羊、种起了股份菜,直接受益贫困户1600余户。
新闻推荐
农凯米业公司负责人拿到了由高青县人民政府颁发的30多个蔬菜大棚的所有权证
...
高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