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克鹏通讯员张洪
每天吃过早饭,李老汉就骑着电动三轮车,与邻居结伴来到离村2里多地的山东农凯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在公司更衣间换上印有“农凯米业”字样的工作服,就像在城里的工人一样按点签到、按时上下班。他们都是农凯米业返聘来的“工人”,主要工作就是种植原生态有机无公害水稻,整地、育秧、运秧、拔草、撒肥、放水、排水……并采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活儿很轻松。
李老汉是高青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而受益的一个缩影。
“你把土地全包给公司,一家人怎么生活?”记者问李老汉。李老汉自豪地回答说:“我们有租金!另外,在这儿劳动按天开工资,平时每天60元,农忙时每天80元,一年轻轻松松就挣2万多块钱,比过去一家人死守着自已那几亩地强多了。”
高青县经济开发区苏家村61岁的李魁全老人家紧挨着农凯米业公司。2012年,他和村里几十户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了农凯米业水稻种植基地,他成了该基地的一员,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目前,农凯米业公司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仅苏家村就有20多人在公司上班,成了在家门口按天领取工资的农民。
“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地1000元,相比自己种地,真是既稳当又赚得多!”说起土地流转,李魁全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过去农民一家一户种水稻,既要选种、育秧,还要人工插秧,一天一个整劳力也就种一亩地,累得要命,插秧、收获农忙时要全家人一齐上,甚至还要雇工,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纯收入1000多元。现在,农凯米业从育秧、插秧到收获全套机械化,省时省事又省力。今年农凯米业用机械直播的水稻亩产达到了662公斤,全是绿色无公害有机水稻,市场供不应求,还上了香港市民的餐桌。
近年来,随着高青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像山东大地黑牛、布来凯特、农凯米业等一大批新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养、加大户逐年增多。流转土地以后,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不小的实惠。农凯米业公司副总经理李勇算了一笔账:农民土地流转前,普通一亩地年均收入不过1000元;农民土地流转后,农民光租金至少就有1000元,还把自己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就近进企业上班,每个月又能收入2000元以上。按每人每年工作10个月,相当于创造出了过去20亩土地一年的经济效益。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