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连华到政务服务中心调研
市政协主席郭利民视察政务服务中心
县领导到政务服务中心调研
宽敞的服务大厅
认真办理审批事项
热情接待办事群众
设立图书室丰富业余生活2013年,位于高青县城闹市区的原县行政服务中心实施搬迁;10月份完成,更名为高青县政务服务中心,这是一座由旧厂房车间改造而来的办公区域。
陈旧的建筑,却是崭新的面貌。以此,拉开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围绕便民利民,改革创新发展的序曲。
县政务服务中心是高青县在创新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们以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工作手段,完善考核机制,不断追求突破,创造出了5项全市第一,实现了走在前列、创先争优的工作目标,展现了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窗口形象”。
一边施工改建、一边组织办公、一边争取窗口,面对堆积如山的困难,政务服务中心咬定目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展现了敢于担当攻坚破难的进取精神
2013年,地处县城闹市区的老行政服务中心要完成搬迁改造。这一年,对县政务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来说是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一个字,难!”
改建难。新的政务服务中心是由一座废弃的工厂改建而成,原来的建筑按企业标准设计。将其改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势必要动大手术。中心改建没有现成的模板,只能因陋就简,重新设计图纸,重新组织装修。搬迁难。搬迁不是简单地从甲地搬到乙地,要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搬迁还不能影响群众办事,既要保证老中心运转,又要协调部门搬迁。协调难。老中心面积有980平方米,新的中心大厅一下扩大到2.1万平方米,需要组织协调许多新的窗口进驻。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愿意将权力公开于阳光之下,并不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愿意到中心上班。凡进入中心的部门都掌握着审批权力,过去或多或少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问题,与同级别的权力部门打交道,没人不觉得难。另外中心建设还必须做到高标准、快行动——2013年6月定出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方案,10月8日,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点评会前必须交付使用。问题接着问题,困难连着困难。闫朝霞2012年11月调入中心,上任之前她就考虑到会遇到困难,令她没想到的是她们遇到的困难堆积如山。怎么办?“那段时间,大家都感到‘压力山大\’。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干,迎着困难上。窗口是部门的脸,中心是全县的脸。县委、县政府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说明对我们充分信任,相信我们能够胜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勇于面对困难,自觉接受考验”,闫朝霞对记者介绍说。
县政务服务中心搬迁被列入当年县重点工作。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指挥部工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耿庆玮同志任指挥,副县长张亮云同志任副指挥,县油区工委党委书记(县行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峰任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指挥部,在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中心一班人(当时只有5人)既要保中心运转,又要盯在工地,还要跑部门、要窗口。正常时间他们上班,到了下班时间或节假日,窗口工作人员下班了,他们仍在上班,他们已经没有了白天黑夜、节假日的概念。为保证工作高效运行,他们将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列出项目清单,叫响当天的工作不过夜,工作完成一件就销号一件。
中心工作繁多,却只有一辆公车。他们的办事原则是即远不即近,就急不就闲,不管领导还是一般干部,谁的事急,谁跑的路远,车就让谁坐。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家里有轿车的把车开来,私车当公车用,没有轿车的办事就骑电瓶车。七、八月份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到单位去“拜门子”,吃了闭门羹也不气馁。去的次数多了,原先不太配合的部门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最终争取到了29个部门的84个窗口。新的中心建成启用后,他们每个人都瘦了一圈。
那段时间,正是初、高中毕业生备考的关键时期,单位有2个同志的孩子要参加中、高考。有一位同志的老人生病住进了医院。“每个人都管着一档子事,为了完成好各自的工作,大家都恨不得多长出几只手来,家里再大的事也只得放到一边。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单位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要问我为谁点赞,我第一个要点的是我们的员工!他们真是太可敬太可爱了。”闫朝霞说。“四平八稳培养不出好干部,只有让他们经风历雨,遭受磨难,在困境中增长才干。我们是一个团结的富有战斗力的集体。经历了那段时间的磨砺,每个人都变得成熟起来,解决起困难来更显得得心应手。因为具备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本领,我们才创造了以后的5项全市第一。”
这是一个由近200人组成的新家。来自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由陌生到熟悉,由抵触到认同,得益于县政务服务中心的钢性约束柔性管理,他们高端定位、细处着眼、高效服务,充分展现了精于管理团结协作的团队思想
政务服务中心顺畅运营的核心,在于整个团队的协调一致、高效运转。
从2012年11月15日接到任命那天,闫朝霞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刚刚入驻中心时,各部门都存在一点独立意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是业务骨干,但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还没有完全适应便民服务的新要求”,闫朝霞对进驻大厅初期的情况记忆犹新。
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着领导的厚望、面对群众的期盼、面对便民服务工作的要求,打造一支优秀团队,迫在眉睫。如何去做,闫朝霞在思考,五个人的团队在研究。
反复的思考与研究之后,政务服务中心采用了量化考核作为管理的“指挥棒”。与县监察投诉中心积极配合,对进驻窗口和人员实行量化管理,每天4次刷卡拍照考勤。督查科工作人员和监察投诉中心工作人员联合,每天四次不定期巡查,严肃查处上班期间网购、网聊、看视频等违纪行为;定期给窗口和工作人员打分,每周公示考勤结果,月底按照得分进行考核,季末和年度综合评选,产生文明窗口、服务标兵,并对前来办事的每一名群众进行第一时间短信回访。全部结果定期在大厅内进行公示。
量化考核的推行,让工作人员激发了积极性、增强了主动性,更加注重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加看重自己在办事群众眼中的形象。“我这五十多岁的老员工脑子不灵,常常忘了刷卡签到;但是如果总是因为我一个人的疏忽影响到我们局的考核就不合适了,所以我就在办公桌上画出时间表,天天提醒自己,别忘了刷卡。”人社局窗口工作人员张守国这样说。
制度建设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务服务中心把建章立制作为完善团队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闫朝霞的牵头领导下,先后制定了《政务服务工作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高青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高青县行政审批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管理层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心工作的规范运行,推动各服务窗口服务高效到位、办事机动灵活。
从此,健全的制度体系让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更加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管理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要全局谋划、细节雕琢。
闫朝霞和领导班子深知“归属感”对于工作人员的重要性,政务服务中心关注细节、注重工作人员“归属感”的培育,努力在中心营造出像家一样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先后在中心内部开展了知识竞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信息写作培训班、礼仪培训班,建成了政务服务中心图书室、开展免费图书借阅活动。一系列举措既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又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凝聚力,还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深深得民心、常常被点赞。中心工作环境、人员工作面貌的提升,一步一个深脚印、一天一个新变化。
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
他们抓制度落实抓在细处。在冬天的清晨,由冰天雪地的户外进入了暖意融融的大厅,有人习惯于把衣服脱下来搭在椅子靠背上。“这事看起来小,但它破坏了整个环境。如果人人都往椅背上搭衣服,那还不乱成一锅粥。”注意到这一情况后,政务中心出台规定:外套一律放进桌子下面的橱柜里。许多工作人员表示不理解。“衣服放哪都要规定,这管家婆也管得太细了吧?”某局工作人员小张抱怨说。但慢慢的,大家都逐渐接受了这项规定,因为大家都能认识到,中心的形象需要每一名工作人员去维护,这个大家庭当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为大家庭做出点什么,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厚重的感情。
凝聚唤起力量,团结诞生希望。闫朝霞带领18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优秀团队,正在便民服务的道路上,戮力同心、笃定前行。
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区县;在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创出全市多项第一,整体工作得到各级认可。县政务服务中心打破藩篱,涉深水、闯险滩,展现了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创新意识
去年,某公司负责人于启亮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公司审批时,遇到了难题:办理环评需要发改部门的立项手续,办理立项需要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办理营业执照需要环保部门的环评手续。
互为前置的审批程序,让“于启亮”们犯了愁。
中心在梳理事项时,了解到了类似问题。要开建一个项目,需要先跑环保、国土等部门搞立项,再到发改、水利、消防、人防等十几个部门盖章,县里批批不了的,还要跑到市里,前前后后要跑三十多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
这样一张“旧式”审批路线图直戳行政审批环节繁琐、方式落后、效率拖沓等弊病。中心一班人清醒认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大。
改革创新的脚步时不我待。不改革,就会让企业对政府失去信心;不创新,就会让高青丧失发展机遇。
2014年5月,经与上级部门沟通,由高青县政务服务中心创立的一种全新的审批方式在中心运行:联合审批、全程代办。
“联合审批、全程代办的核心是一口受理、抄送相关;前置搁置,并联审批;同步办理,限时办结”,闫朝霞介绍。“联审办”受理项目申请后,组织由投资方和审批服务部门参加的联合审批启动会,由投资方介绍项目情况,各审批部门提出意见,并一次性告知审批所需事项、资料等。事项受理后,多个部门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解决相关部门相互等待、互相制约的问题,做到了并联审批、容缺办理,压茬进行。需要市级审批的建设项目,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由市级审批首席代表提出审批意见。多个审批部门的代表会集,经过视频与公司代表面对面沟通,审批时间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于启亮点赞道:新型的审批办法使办事效率提高,减少了中间环节和时间,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和为企业谋发展的正能量,奠定企业落户和发展的信心。
坚持改革创新,一年多来,县政务服务中心获得了多项全市第一:第一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先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晒出政府权利清单;第一个实现“两集中、两到位”;第一个推行“四证一章”一天办结……
2015年,县政务服务中心高效便民、改革创新的脚步毫不停歇。建设行政审批办公系统、对外门户网站、联合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管理系统、行政处罚监督平台五部分为一体的网络办公模式,形成“五网合一”平台;探索实施“民生一卡通”,研发融汇民生档案、金融服务、卫生医疗等主要功能为一体的“民生卡”,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台统一受理业务,相关窗口共享民生卡信息。
“中心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的排头兵、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桥头堡和突破口,在新的形势下,只有眼界更高、思路更宽、方法更新,才能做到服务更优。”闫朝霞说。
县政务服务中心在改革创新中疾行。
4个大厅、51个部门、144个窗口、180名工作人员,他们来自不同单位,业务职能各不相同;但在这里,他们都以服务为宗旨,以便民为核心高效运转。县政务服务中心将入驻部门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劲,奏响发展“大合唱”,展现了运筹帷幄、善于协调的大局观念
群众来办理业务,却卡在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四五十家部门,一百多个窗口,仅各司其职显然不够。
2月25日,来办理公司注册手续的陈艳平抱定了要“多跑几趟”的打算。来到县政务服务中心,他把相关的材料提报给综合窗口,填写完一张申请表,就耐心地等待。不一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业务就办理完毕。捧着到手的证件,陈艳平赞叹道:“一个窗口、一张表格就办完了,这个惊喜有点大。”
让陈艳平“惊喜”的原因在于县政务服务中心推出的“‘四证一章\’一体化、一个窗口管全程”的举措。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分属不同部门,办理时需要每个部门窗口都要跑到,相关信息、材料还要填写多份。中心在回访群众时,接到反映:“这样办证太麻烦。”
群众的呼声便是任务。
县政务服务中心与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马上召开了碰头会,了解到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的审批时限已经最大限度压缩,质监部门经过争取将机构代码证的审批权限由省局下放到县局,工商部门承诺在1天内办结。
为什么群众还会喊“麻烦”?通过对整个流程的梳理,中心一班人认识到,要想进一步提高效率,必须实现部门之间的联动。
经过中心协调,“四证一章”的办理按照信息采集、任务传递、同步预审、并联审批、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要求,通过系统接口与工商、公安、质检以及税务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展开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以及公章刻制等事项的联合办理。最终,形成了“四证一章一体化、一个窗口管全程”的办理模式,从受理到发放由一个窗口统一办结,并由四天办完变为即刻办完。
思想能不能统一、步调能不能一致、精力能不能集中是县政务服务中心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上务、服好务的关键。
原中心仅有18个部门设立办事窗口,159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很多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部门、单位没能进驻,即使进驻部门也存在审批事项不全,办事群众两头跑的问题。2013年9月,政务服务中心对入驻部门进行协调,对进驻事项进行梳理整合。按“应进必进,整体进驻”的要求,在县纪委坚强领导和积极协助下,中心组织全县具体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51个部门、单位的分管负责人和行政许可科,353项行政审批与服务事项进驻中心,全部审批事项集中在大厅办理。县水务部门从原来的零窗口到积极申请入驻,现今已有8个窗口;县住建部门从93项审批事项精简到28项;各部门调整充实进驻人员,使单位骨干力量展现单位风采……
“从部门协调到事项整合,我们要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多做一些,把流程上、规范上等细节设计好。通过化零为整,打造中心一盘棋。只有树立大局意识,凝聚起发展合力,才能让办事群众不跑冤枉路。”闫朝霞说。
高青县政务服务中心在统筹协调中跨越。
新闻推荐
...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