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率先实现“多规合一”,包括:实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多规融合,科学衔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构建小城镇与山水田园间的有序配置,促农民增收、安居乐业,在全面推进“物”的小城镇化的同时,更看重“人”的城镇化,就必然结出新型城镇化的人文和谐的“绿色成果”。
小城镇化的目的是通过城市优质资源的多重配置,借助城市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的改变,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衣食住行等外在条件的提升和改变,但是这些“物”的小城镇化只是城镇化的外壳表现,小城镇化更需要内在的内涵提升,“物”的城镇化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是目的,小城镇应引入地方文化传统样式,让乡土文化在城镇找到新的生存发展土壤,让村民情感有所寄托与附着。
小城镇化建设不能只看我们有没有盖起了高楼,更重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把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保留好、传承好。文化才是城镇之间彼此区别的关键和灵魂。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旅游小镇、文化创意小镇、休闲养老小镇、生态低碳小镇,鼓励走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路,才是小城镇的生命力所在。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田园城市应是未来小城镇发展的趋势。
小城镇化,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有政府提供的新的社会工作机会和保障,但是农民骨子里的失落感很难去除,对城镇化不适应也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权益诉求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保障农民物质利益的同时,积极和农民展开沟通和对话,和农民促膝谈心,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只有通过不厌其烦和不厌其细的做农民的思想工作,才能化解心理隔阂,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变工作阻力为动力。
小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千百年来的熟人社区形态和人际关系生态被打乱了,被人为分割了,变的支离破碎,这是农民最无奈和最难受的心里感受,尽管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却在失落,如何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不仅考验政府的管理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新型城镇化的人文情怀,将农民的诉求看成是城镇化的重点和重中之重,就是一种更宽泛的绿色发展意识。
小城镇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撤村合并,集体上楼”,也不是简单的由穷变富,更不是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改变;不是宽敞的楼房、方便的超市、清洁的抽水马桶等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是安居乐业的有的放矢的人性化的差异化精细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和融入城市的心理认同,从本质上讲,是农民心灵的一次洗礼和飞跃,提高城镇化中农民的人文素养比提高农民的物质待遇更重要,城镇化的质量最终表现在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上,表现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上,“人”的城镇化才是小城镇化的最高境界和精神归宿。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好城市美丽原始的天际线,小城镇不在于高,不在于面积之大,而在于有可触摸的历史人文细节,在于有人文记忆,对于城镇化的规划和设计而言,就是要多体现居民的情感诉求,多体现“人的尺度”,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居住和就业的城镇化,让农民身在小城镇,精神的落脚点却不限于小城镇,时时处处能够让农民生动地感受到乡愁的萦绕,这样的小城镇化才是人文的城镇化,才是农民喜欢的精神城镇化。
新闻推荐
晚报讯 (记者 柴可立 李佼)代市长李峰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新的一年中,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生态优先、功能完善,加...
高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高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