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闻 桓台新闻 高青新闻 沂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淄博市 > 淄博新闻 > 正文

故乡情愫 ○梁海鹏

来源:淄博晚报 2015-01-18 19:18   https://www.yybnet.net/

对不同的人来说,故乡的概念和感受可能会不尽相同。她或许是落后的村庄与希望的田野并存、未来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碰撞、努力地拼搏与失败的无奈交织、冲出去的胜利喜悦与回归后的宁静淡泊会合;或许是爱恨情仇的“围城”心态。但对故乡的感情,人人难以割舍。

对于我来说,故乡(籍贯)并非我的出生地。她是父辈们的根,是他们生命的源泉所在。因此,当我从出生地“异国他乡”的海南岛返回父辈的故乡淄博后,很快就与这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融为一体。童年的欢乐,少年的烦恼,青年的追求,构成对故乡的永恒情愫。因为我的血管里毕竟流淌着父母赐予的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血。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个不能选择:一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生身父母,二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三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俊男靓女的皇亲国戚?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显赫殷实?谁不希望自己降生在金銮宝殿?但是,当我们从医院产房或土炕凉席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时,我们就注定与我们的父母、家庭、故乡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甚至一生都走不出那片流过泪、淌过汗、滴过血,有梦想、有失望,有幸福、有悲伤交织成经纬的那片热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不管家居闹市还是深山,不管海滨新城还是黄土高坡;无论父母英俊潇洒还是丑陋残疾,无论高干白领还是黎民百姓,我们都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纵是伟人,也最终选择叶落归根。南非总统曼德拉,为反对种族歧视,年轻坐牢多年不屈不挠,最终胜利,赢得无数辉煌和世界敬仰。在行将去世时立下遗嘱:把自己葬在小时候与小朋友放牧牛羊的地方。许多风云人物逝世后,大都“魂归故里”。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故乡的神圣与永恒。除了极少数忘恩负义的不孝子女,父母家人永远是后辈们终生的依赖和中流砥柱。

童年的幸福总是相似的。记得父亲挈妇将雏从他奉献了十多年的海南岛建设兵团返回淄博老家时,我七岁。暂住在爷爷奶奶的四合院。一段时间,街坊邻居像在动物园里看猴子一样,天天三人一帮、五人一伙到天井里问长问短,门庭若市。他们新奇地听着我们兄弟大声地呼唤“爸爸、妈妈”,疑惑着祖辈流传不变的“爹、娘”之声,分析着两者的迥异。当听说我们在南方吃老鼠、蛇、青蛙时,小朋友们甚至一些小青年就隔三差五地把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旮旮旯旯抓到的青蛙、癞蛤蟆、老鼠、蛇送到我们家,惊得我爷爷奶奶瞠目结舌。父亲却是拱手欢迎,待乡亲们走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是享受了好一阵子。上了村里的小学后,我很快担任了班长。由于学习得心应手,老师经常表扬,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帮“粉丝”。课余时间,他们除了听我讲南方的所见所闻,也积极教我做北方的游戏。诸如打瓦片、弹琉璃蛋、扇牌(用报纸等叠成的)、抽陀螺、玩弹弓等。我最喜欢的是用废旧自行车链子和钢条做成的手枪,套上火柴棍,扣动扳机,撞针击打火柴头,发出啪的声响,一股青烟散开,火柴棍瞬间射出,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我们常常用它打麻雀和一些小昆虫或开展“红、蓝”军作战(现在看是危险行为)。自制靶心练准头,有时会把一张画了很多大小圆圈的白纸打得稀巴烂。这也许是我后来参军打靶成绩优秀的缘故。后来的下河摸鱼,偷瓜摘杏,割草喂猪,捡柴做饭,上树掏鸟窝,邻村走亲戚,都留下了纯真美好的记忆。这些游戏大概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主流。与现代的孩子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相比,我们最主要的是一颗没有羁绊的快乐的心。

少年的烦恼离经叛逆。对父母来说,从碧波荡漾、椰树婆娑、常年如春的天涯海角返回四季分明的北国故乡,不适应是暂时的。但对从小习惯了南方水土的我们兄弟们来说,却在较长时间里调整不过来。首先是食。在南方吃惯了大米饭,一下子换成窝头、煎饼、地瓜干、通面馒头,咸菜、大蒜、萝卜、葱,结果造成大便不畅,面目青菜,就连改善生活的水饺,也难以下咽;其次是衣。夏天好说,冬季来临,依次穿上薄棉裤、棉袄,厚棉裤、棉袄,造成行动迟滞,笨手笨脚,剧烈活动出汗后,冷风穿膛,冰凉如铁,时间一久,虱子丛生,寄居啃食,奇痒难耐;再次是住。尽管第二年从爷爷、奶奶的四合院搬进在村西北角盖得新房、大院,仍不过土坯茅屋五间。一盘土炕,烟熏火燎,家徒四壁,报纸糊墙,冬天生炉,炝眼嗓痒;最后是行。走亲戚、上学堂,步行为主,十几年如一日。最风光的是借别人家一辆自行车骑骑过把瘾。于是,步入学堂,烦恼相伴。为在同学面前撑面子,冬天亦爱俏不穿棉。逼迫父母买身秋衣秋裤、绒衣绒裤,尽管冻得瑟瑟发抖,浑身鸡皮疙瘩,却装作青松不畏寒,常常感冒发烧,败走麦城;与高年级的同学打架吃亏,便拿根玉米秸点上火去烧人家的房子;折根树枝缠上破布,抹上沥青,点火烧马蜂窝;骑在长得高大的同学脖子上指挥打群架;经常炫耀自己是“国营农场”的人,调动同学们羡慕的眼球,更多的是大人们善良的笑声……

青年的思考多半无奈。上初中后,对社会了解渐多。尤其是麦收秋种,参加田间劳动,与广大男女社员并肩作战。拾麦穗,拉碌砫,割玉米,运秸秆。烈日炙烤,黄土洗面。面对批评,不屑一顾,常常从嗓子眼里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怒喊。然而一坐到地头树荫下,“中国梦”便暂时休眠,只顾大口大口灌下生产队送来的绿豆汤。空旷的田野,顿感自身的渺小与无助。回到家中,有事无事抱怨父母的选择。当读书读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时,仿佛茅塞顿开,于是冲入书海觅轻舟。幻想脱离“汗滴禾下土”,羡慕“日啖荔枝三百颗”,等到黎明鸡叫,方知“南柯一梦”。于是,年复一年在田野中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尽管故乡无鹜缺水,只有深秋天空路过的大雁叫喊着掠过头顶。露天电影挨村追着看,《七仙女》、《大浪淘沙》,《春苗》、《决裂》、《人生》。有欢笑、有流泪、有思考、无办法。全国恢复高考,举国雀跃,学子欢笑。迎来的不过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过桥者寥若晨星,落水者十之八九。书山有路上不去,学海有舟不得坐。这恐怕就是那个年代亿万“贫下中农”后代的真实窘境。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于想得到而一时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去追求,而一旦得到,又会对曾经拥有过的留恋张望。这大概就是《围城》里的“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心态吧。高考名落孙山,毅然参军入伍。告别梧桐老屋,泪别父老乡亲。部队几度打拼,终于跻身干部行列。首长牵线做媒,却连连摆手,执意回故乡找伴。于是,心生牵挂,放弃前程,主动返回故乡。走进城市,却思念农村的“原生态”。工作之余,时刻关注老家变化。眼看着时代飞速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大开发的脚步迅疾如雷,老家已进入城市规划视野。于是,感叹、感动,先后写了《故乡的云》、《故乡的河》、《捕蝉者说》等发表在淄博晚报上。掂量良久,犹觉意犹未尽,搜肠刮肚,赘为《故乡情愫》。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总关乎情意。

新闻推荐

有趣的运动体验 小记者郭彦汐(张店区莲池小学二年级七班)

...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故乡情愫 ○梁海鹏)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